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小题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 文中最后“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当时怎样复杂的心境?(4分)
答案

小题1: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每题1分
小题2: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1分
只不过少了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分
小题3: 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多种情感。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相”“与”是复合义,都是“一起”的意思。“空”为“清澈而无杂物”,有“透”的意思,明为“亮”。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熟悉,有所记忆。文言字词的解释,要注意字字对应,古文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的,若是两字同义(复合),可就解释为一个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念”为古今异义,古义为“想”,“乐”当动词,意为“同乐”;“但”也是古今异义,古义为“只”。第二句是倒装句,应为“如吾两人闲人者”。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短小,内容简单。翻译文言句子,一要解释清楚字词义,二要注意句式与现代语言习惯的差异,三要符合原意,不可有出入。
小题3:
试题分析:“闲人”有“赋闲之人”的意思,而不是清闲的意思,“赋闲”多指不得志,怀才不遇,废业在家,无职无位。从“闲人”一词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
点评:本题不难,学习时教师会讲解些问题,学生有所记忆。在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隐含于某一句某一词的细微处,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读懂诗文。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古文《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4分)
①必细察其理(             )  ② 项为之(            )
怡然称快 (                )  ④数十 (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小题3:上文作者围绕“记趣”叙写了自己幼时的哪几件趣事?(3分)
                                                                            
小题4: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死敌:死于敌手。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④熟歇:好好地休息。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 怀民亦未 (          )      (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思欲亭止息(          )    (4) 望亭宇尚在木末 (         )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解衣睡思就亭止息
B.相与步中庭死敌手
C.念无与乐隶而从(《小石潭记》)
D.余尝寓惠州嘉祐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小石潭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更定 / 问其姓氏,金陵人
B.湖中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
C.一童子烧酒炉正 /人声鼎
D.有痴似相公者/是日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用原文回答。(4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童子驱蚊
陈子之卧帷破而多蚊,目昏而不能见,使童子瞩而扑之。唯而入,逾瞬而出。陈子怪其疾也,问:“犹有遗蚊乎?”曰:“已尽扑之矣,无遗蚊矣。”“虽然,姑且我更瞩之。”又唯而入,逾瞬而出。曰:“犹有一二蚊之遗者,已尽扑之矣,果无遗蚊也。”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彼无切肤之患,而驱蚊之心未笃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陈子怪其也。(              ) (2)使童子而扑之。(          )
小题2: 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小题3:童子为什么没有把蚊子打干净?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6分)
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①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②,无代无之,朕践阼③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①率意:任意。②显戮:公开***戮。③践阼(zuò):登上王位。
④黜责:贬谪责罚。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⑴朕未黜责一人 (   )    ⑵自不谕其 (   )
⑶不肖者则之   (   )      ⑷自古皆中华(   )
小题2:下列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正直之士比肩朝 吾祖死是(《捕蛇者说》)
B.诸公各率意实言之不物喜(《岳阳楼记》)
C.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怀其西南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D.自古帝王平定中夏 乘奔御风(《三峡》)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2分)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分)
                                                               
⑶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李世民是一位怎样的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