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卒。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南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卒。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殷常戒子孙曰:“事君当务几谏。凡人尚不可面斥其过,况万乘乎!夫几谏之功,无异犯颜,但不彰君之过,所以为优耳。”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乘舆入殿。然殷在公卿间,常恂恂有卑让之色,故能处骄暴之国,保其富贵,不失令名,以寿考自终。 
  三月,汉主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为之起皇仪殿。廷殿陈元达切谏,以为:“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穷一人之欲也。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陛下践阼以来,已作殿观四十馀所,加之军旅数兴,餽运不息,饥馑、疾疫,死亡相继,而益思营缮,岂为民父母之意乎!今有晋遗类,西据关中,南擅江表;李雄奄有巴、蜀;王浚、刘琨窥窬肘腋;石勒、曹嶷贡禀渐疏。陛下释此不忧,乃更为中宫作殿,岂目前之所急乎!昔太宗居治安之世,粟帛流衍,犹爱百金之费,息露台之役。陛下承荒乱之馀,所有之地,不过太宗之二郡,战守之备,非特匈奴、南越而已。而宫室之侈乃至于此,臣所以不敢不冒死而言也。”聪大怒曰:“朕为天子,营一殿,何问汝鼠子乎,乃敢妄言沮众!不***此鼠子,朕殿不成!”命左右:“曳出斩之!并其妻子同枭首东市,使群鼠共穴!”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呼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计,而陛下***臣。硃云有言:‘臣得与龙逢、比干游,足矣!’”左右曳之不能动。大司徒任顗、光禄大夫硃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易等叩头出血曰:“元达为先帝所知,受命之初,即引置门下,尽忠竭虑,知无不言。臣等窃禄偷安,每见之未尝不发愧。今所言虽狂直,愿陛下容之。因谏诤而斩列卿,其如后世何!”聪默然。  //刘后闻之,密敕左右停刑,手疏上言:“今宫室已备,无烦更营,四海未壹,宜爱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赏;而更诛之,四海谓陛下何如哉!夫忠臣进谏者固不顾其身也,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其身也。陛下为妾营殿而***谏臣,使忠良结舌者由妾,远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当之!妾观自古败国丧家,未始不由妇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为之,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妾诚无面目复奉巾栉,愿赐死此堂,以塞陛下之过!”聪览之变色。
  任顗等叩头流涕不已。聪徐曰:“朕比年已来,微得风疾,喜怒过差,不复自制。元达,忠臣也。朕未之察。诸公乃能破首明之,诚得辅弼之义也。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命顗等冠履就坐,引元达上,以刘氏表示之,曰:“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赐顗等谷帛各有差,更命逍遥园曰纳贤园,李中堂曰愧贤堂。聪谓元达曰:“卿当畏朕,而反使朕畏卿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失名,以寿考自终。    令;善,美好
B.天生民而树之君,使司之  牧:治理,管理
C.四海未壹,宜民力。      爱:喜爱,喜好
D.天下之罪皆于妾         萃:聚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诤而斩列卿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岂为民父母之意!  飘飘如遗世独立
C.塞陛下之过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D.而人主拒谏者亦不顾身也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用“/”给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A.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B.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C.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D.晋氏失德/大汉受之/苍生引领庶几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无重茵/后妃不衣锦绮/乘舆马不食粟/爱民故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主刘聪立贵嫔刘娥为皇后,并为之大兴宫室,廷尉陈元达恳认为这是用无数百姓的性命来满足一个人的穷奢极欲之举,于是极力反对。
B.朝中诸大臣因偷窃俸禄,和陈元达相比深感惭愧,于是集体叩头恳求汉王刘聪宽恕敢于直谏的陈元达。
C.刘娥皇后深明大义,对汉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尤其那句“使后世视妾由妾之视昔人也!”带给我们鉴古思今明得失的深深思索。
D.选文中的刘殷是采取几谏的方式委婉劝谏,既不触犯龙颜,又能让汉王乐于接纳;而陈元达则是以锁腰方式直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理,商榷事宜,聪未尝不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聪在逍遥园李中堂,元达先锁腰而入,即以锁锁堂下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辅如公,内辅如后,朕复何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A
4.B
5.(1)等大臣们离开,刘殷单独留下,为刘聪对所议铺陈发挥再理出头绪,商讨事宜,刘聪从没有不采纳他的建议的。
   (2)时刘聪在逍遥园的李中堂里,陈元达事先拿锁锁住腰进去,进去后便用锁把自己锁在堂下的树下
   (3)在外有像您这样的人辅佐,在内有像皇后这样人辅佐,我还忧虑什么呢?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汉大昌文献公刘殷卒。殷为相,不犯颜忤旨,然因事进规,补益甚多。汉主聪每与群臣议政事,殷无所是非;群臣出,殷独留,为聪敷畅条】;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而魏郑公之喜遭其时          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                治:太平
C.而始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                  让:礼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造辟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行,不流于人欲
3.下列用“/”给文中斜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而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注],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注】便辟(piánbì):诌媚逢迎。
(1)根据以上语录,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交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请联系实际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吴胜兆之祸 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其乏 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属 见: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尤先生终身精诣之书②徐尚书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B.①尤留心经世学②诏下,诸公争欲致
C.①孝感惧止②荐不出,其名愈高矣
D.①直抵山海关外,观大东②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备有事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5.用“/”为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原文】: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原文】: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文】: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注释: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即諓諓罪过孝子             罪过:即过错
B.孝子由是失爱               失爱:失去父爱
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           过门:经过门前
D.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         完洁:同“完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  是思广其传焉            
B.辄索大杖之   嬴而不助五国也
C.已又市舍中卖麻  纬以事系            
D.孝子之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
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
③以德报怨                         
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
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               
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
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
5.给下面的文段加标点。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