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南省月考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而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注],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注】便辟(piánbì):诌媚逢迎。
(1)根据以上语录,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交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请联系实际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交友需要谨慎,需要选择。②交友的目的是完善自我。③要多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益友。④不要交虚伪谄媚、花言巧语的损友。
(2) 答案示例一:赞成。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思想指导行动,道不同即思想不同,即使勉强合作,也会同床异梦,于事无补。“道不同,不相为谋”指一种人生追求的选择,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他们的选择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经典诠释。(如果从志同道合有更多共同语言这一角度来评析也行)
答案示例二:不赞成。任何一种理念和主张都带有其局限性,加强交流则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不相为谋则容易使人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主张百花齐放,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开放开明的社会,妥协、合作、交流、宽容尤为重要,道不同者应该相为谋。(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吴胜兆之祸 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其乏 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属 见:表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尤先生终身精诣之书②徐尚书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B.①尤留心经世学②诏下,诸公争欲致
C.①孝感惧止②荐不出,其名愈高矣
D.①直抵山海关外,观大东②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备有事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5.用“/”为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原文】: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原文】: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文】: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注释: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即諓諓罪过孝子             罪过:即过错
B.孝子由是失爱               失爱:失去父爱
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           过门:经过门前
D.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         完洁:同“完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  是思广其传焉            
B.辄索大杖之   嬴而不助五国也
C.已又市舍中卖麻  纬以事系            
D.孝子之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
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
③以德报怨                         
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
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               
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
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
5.给下面的文段加标点。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摈弃
C.未可专以秦国也   罪:有罪的
D.兵连祸结,无虚岁  曾:竟然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国也/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浅/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曰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史记·孔子世家 》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子曰:“可以矣。”     益:增加 
B.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也。” 数:技艺 
C.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焉      津:道路 
D.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     望洋:仰视 
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路告孔子                   夫夷近,则游者众
B.与其从辟人之士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C.师云文王操也                 技至此乎
D.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            盘盘焉,困困 
3.下列用“\”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B.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D.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反复操练,直到“穆然深思”“怡然高望而远志”才罢休。孔子学弹琴是学而不厌,精益求精. 
B.孔子在回蔡国的路上,两个隐士对子路跟着孔子四处奔走的行为很不理解,并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不辞劳苦,虽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C.在文章结尾,太史公借用 《诗经》 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孔子的仰慕与追随。 
D.太史公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盛赞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