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及的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
(3)材料三中“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对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
答案

(1)特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原因: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各地区、各民族不同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人多地少的压力促进人们争取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学习;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未全盘西化。
(3)影响:促进了与工业文明地区物质、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成为发达国家原料的生产基地;拉大了与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经济的差距;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爆发。
(4)反映的现象: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认识:历史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解析
该题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角度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借鉴和吸收。回答第(1)问,注意材料中提及“精耕农业”;回答第(2)问注意概括要全面;回答第(3)问要联系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第四问主要是归纳、总结如何对待世界不同的文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牛郎织女神话的钟爱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二届盛会今天(2005年7月28日)在成都落幕。(如图所示)一如首届(注:首届“9+2”论坛暨洽谈会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的情形,第二届盛会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惟一不同的是,举办地由珠三角核心区的粤港澳换成了千里之外的四川。
对于不太了解“9+2”的人来说,一个名称里有“珠三角”的盛会由四川这个距珠三角遥远的省份来举办,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其实,抛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谈,单从地理角度,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从2200年前就与珠江流域联在了一起。产生联系的是修建于秦朝的运河——灵渠。  
意味深长的是,一年多以前,广东党政代表团为泛珠合作到广西考察时,专门到灵渠参观。有观察者敏锐地注意到,站在“灵渠”刻石两边,两广***欣然牵手合影。这条短短30余公里的水道,使南中国成为一个联通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与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不同的是,泛珠合作是“9+2”的决策者们打通行政壁垒、共建南中国的宏大社会实践,是开启两大流域市场一体化的伟大工程。
——摘自 2005年7月28日《南方周末》“南中国的历史性创举”
(1)材料二中提到的“灵渠”位于何处?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广东和四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曾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请简要说明四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排头兵”地位。
(3)用近现代以来的事实说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哪些优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余秋雨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大运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井田制的破坏
C.公元前594年鲁国改革D.秦国的商鞅变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史书记载:“(魏明帝)时有扶风(山西兴平)马钧,巧思绝世。”马钧的主要成就是改进了
A.桔槔B.水排C.翻车D.筒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