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电解池原理 > 如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极是电源负极,Y极是电源正极B.a极的电极反应是2Cl--2e-=Cl...
题目
题型:东城区二模难度:来源:
如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极是电源负极,Y极是电源正极
B.a极的电极反应是2Cl--2e-=Cl2
C.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的pH逐渐增大
D.Pt极上有6.4g Cu析出时,b极产生2.24L(标准状况)气体
魔方格
答案
A、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依据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钠的酚酞溶液,判断b电极是阴极,Y为电源负极,X为电源正极,故A错误;
B、a电极是氯离子失电子发生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Cl--2e-=Cl2↑,故B正确;
C、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中 的氢氧根离子在阳极Pt电极失电子生成氧气,溶液中铜离子在Cu电极得到电子析出铜,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逐渐减小,故C错误;
D、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中 的氢氧根离子在阳极Pt电极失电子生成氧气,溶液中铜离子在Cu电极得到电子析出铜,故D错误;
故选B.
核心考点
试题【如图,a、b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极是电源负极,Y极是电源正极B.a极的电极反应是2Cl--2e-=Cl】;主要考察你对电解池原理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A为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含少量Ca2+、Mg2+)的装置.
①电解一段时间后,B中出现浑浊现象,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
此时电极a附近的现象为______,因此工业上电解所用的食盐水需精制.
②随反应的进行,C中溶液红色褪去,主要原因有两种可能.请按要求填写表格.
题型:丰台区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无锡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假设主要操作现象结论
假设1:
假设2:可能是H+与OH-中和,导致溶液褪色
食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生产氯气和烧碱的重要原料.下图1是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
(1)B处出口产生的物质是______;C处进口的物质是______.
(2)______离子被阳离子交换膜阻止进入阳极区,原因是______.
(3)如图2所示,20℃时在混合溶液中,随着氢氧化钠含量的变化,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时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
已知曲线上A、B、C、D四个点的坐标分别为:A(0,26.5);B(14.0,15.0);C(18.8,11.7);D(38.0,2.0).

魔方格

①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______g.
②D点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多大?(已知D点处溶液的密度约为1.4g•mL-1,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______
③若现有20℃时,满足曲线上B点指标的溶液,可用______方法尽可能地降低氯化钠的含量,达到提纯氢氧化钠的目的.
为使反应:Cu+2H2O═Cu(OH)2+H2↑能够发生,下列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
A.用铜片做负极,石墨电极作正极,氯化钠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
B.用铜片做电极,外接直流电源电解硫酸铜溶液
C.用铜片作阳极,铁片作阴极,电解硫酸钠溶液
D.用铜片作阴、阳电极,电解稀硫酸
Ⅰ.如图1装置,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若X电极材料为金属钛网(表面有氧化物涂层),Y电极材料为碳钢网.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阻止阴离子和气体通过.分别收集两极产生的气体并通入淀粉KI溶液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是______(填“a”或“b”)气体;
(2)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Ⅱ.如图2所示,甲、乙是两个电化学实验装置.

魔方格

(1)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CuSO4溶液.
①甲中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②电解一段时间后,若要使乙装置中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起初,若乙装置中盛有含0.5mol NaCl和0.1mol CuSO4的混合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当有0.4mole-发生转移时,阴极产生气体______mol.
在100mL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用石墨作电极电解一段时间,两极均收到2.24L气体(标准状况),则原混合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mol•L-1B.2mol•L-1C.3mol•L-1D.4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