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多助之至,天下之(     )
而攻之而不胜(     )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⑧            
B.①⑧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限制;②归顺、服从;③围;④震慑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得道,天下顺之
4.D    
5.“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                   ,中心论点是____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成就事业要先经受磨难的句子是 ___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_                     的问题,其中阐述后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是从____           面来论述的。  
5.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死于安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吏或现实生括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精段精析。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欲子相_________________           
(2)非醴泉不饮_________________   
(3)谓惠子曰________________          
(4)非练实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鹓鶵”、“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惠子相梁》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不知子矣。固:_____________
(2)请其本。循:_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而问我。之: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文中,应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争论可以看出:庄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习《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对庄子其人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两句评价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类文阅读。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也。”
【注释】①垩:石灰。②斫:削掉。③斤:通斧。④质:对手,搭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蝇翼:  ________________
(2)斤成风:___________________
(3)垩而鼻不伤:__________________
(4)尝试寡人为之:________________
2.“吾无以为质矣”,中“质”指的是(    )   
A.郢人    
B.匠石    
C.庄子   
D.惠子
3.从这则故事中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是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出别的什么意味吗?试试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
(1)一鼓作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你的理解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关于“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公作为“肉食者”,他的“鄙”表现突出,用自己的话从下列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处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观全文,你认为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