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心灵的明灯——怀冰心林德冠  冰心先生逝世的那晚,夜色如水,紫红的茶花、洁白的水仙花开得正旺。我在屋顶小花园,仰望长空,星辰闪烁在寒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天津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心灵的明灯
——怀冰心
林德冠
  冰心先生逝世的那晚,夜色如水,紫红的茶花、洁白的水仙花开得正旺。我在屋顶小花园,仰望长空,星辰闪烁在寒风中,正灿然地 发出光辉。我轻轻地踱步,心中忆念着先生的音容笑貌。
  1900年11月22日,这个值得怀念的美好日子,我不期然有机会拜访了冰心先生。那时我在省文化厅工作,我们与驻闽海军政治部合作,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八闽海疆》摄影展,反映军民鱼水情深内容。当时,想到冰心先生的父亲当过海军,便想邀请冰心先生来观看摄影展。但是,我们又担心这样的邀请太贸然,特别是到了她的家门口,看到“医嘱谢客”的一行字后,我们又止步不前。于是,先挂了电话,说我们是福建长乐人,是从故乡来拜望先生的。想不到先生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浓浓的乡情牵动了她的心,她不顾身体有病,约我们下午去谈。当我们坐在先生的面前,静静地注视着先生的面容,我的心激动不已。她是那么慈祥,那么睿智,她的语调柔和、谦逊而又动听,真是有德、有望、有智、有爱,使我如在慈母面前聆听着她的话语。她的话题十分广泛,就像树上的鸟儿似的从一个枝头跳到另一个枝头,我深深地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之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我才觉得不能再打扰先生了。先生虽然因腿受伤不能去观看摄影展,但先生那饱含乡情的一声“歉意”,使人感动万分,特别是先生还和我一起合影,更是使我感到温馨和爱意。尔后,随着对她生平、作品的熟悉与了解,我对她也愈益爱戴与敬重。
  历史真是有情,往往给人们提供一种难得的机缘,在我与冰心先生认识几年以后,我做梦也想不到会赐予我为先生建文学馆的机遇。在从文化厅到广播电视厅工作近两年之后,省委又调我到省文联工作。我们承前启后,把建设冰心文学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冰 心文学馆终于在先生家乡长乐市择址动工。1996年3月,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副省长潘心城、省文联主席许怀中老师和我一起,带着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的文 学馆图纸到北京医院病房请冰心先生审定,那时先生正躺在病床上,仰面细看着图纸,高兴地说:“很漂亮!我很想建成后回去看看,要是年轻就好了……”当潘副省长称赞先生是“长乐巨人”时,她却连声说:“不敢当,不敢当!”这更使人们感到建冰心文学馆是多么的必要。仅过一年多时间,壮观的文学馆在一片空地上建成了,许多人络绎不绝来参观,但高龄的冰心先生却未能来,我们为此遗憾不已。1998年3月,我趁参加全国文联委员会议之机到北京医院向先生报告开馆情况,并转过了家乡亲人对先生的祝福,这时先生高兴地微笑着,并不无幽默地反问我:“是工人还是农民祝福我?”我回答说:“有工人,有农民,有机关干部,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学生,大家都祝福先生长寿!”冰心先生又和蔼地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惬意……
  思绪漫无边际地翻腾着,我仰望长空,觉得星光是那么明亮,我并没见到有星辰陨落。这时夫人拿着大衣悄悄地上来,把大衣披在我肩上,她紧紧地靠着我,我们一起轻声念着巴金先生的名句:“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路。”冰心先生,您是明灯,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里……(原文有改动)
1.文章开头“夜色如水,紫红的茶花、洁白的水仙花开得正旺”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叙述了冰心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文章看,你认为冰心是一位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明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紫红的茶花、洁白的水仙花开得正旺”衬托冰心的人品、文品高,虽然去世,依然散发着人格的芳香;同时“洁白”也烘托了冰心逝世的悲凉氛围,表达了作者因失去这位老前辈而内心伤感之情。
2.两件事:(1)不顾身体有病,与作者见面谈话。
      (2)建冰心文学馆。
3.她是一位慈祥平和、睿智谦逊,并且不断关心激励后辈,充满爱心,有德、有望、有智、有爱,备受人们尊敬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
4.(1)照应题目,呼应开头,使得结构完整;
  (2)将冰心比喻成明灯,高度赞扬了冰心对读者的影响之远之大,深化了主题;
  (3)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无尽哀悼和怀念之情。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心灵的明灯——怀冰心林德冠  冰心先生逝世的那晚,夜色如水,紫红的茶花、洁白的水仙花开得正旺。我在屋顶小花园,仰望长空,星辰闪烁在寒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坦普尔一号彗星
  坦普尔一号彗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日发现的。它是冰石混合体,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直径约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间变化。轨道周期5.74年。
  根据欧洲航天局XMM-Newton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X射线源。这些数据是通过该太空望远镜上EPIC的X射线照相仪在7月4日对彗星的深度撞击过程进行观测时所获取的。
  正如原先观测其他彗星时科学家所猜测的一样,坦普尔一号彗星确实发出了X射线,不过强度很微弱。目前还不能肯定太空望远镜是否已经获得光谱数据,因为只有获得这种数据才能了解彗星发出X射线的机理。要证实这一点,还需对望远镜发回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
  目前解释彗星为什么会发出X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产生X射线,这种理论过去在对几颗彗星进行观测时已经得到验证;另一种理论认为观测到的X射线只是太阳光照射到彗发中的尘埃时所产生的散射,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彗星出现大爆发时,就像在1996年对海尔-波普彗星进行观测时所看到的一样。当然两种机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
  虽然不需要对这些微弱的X射线进行分析,不过即使是观测从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如坦普尔一号彗星上发出的X射线,对于一架X射线天文望远镜来说也是足够复杂的。事实上XMM-Newton太空望远镜最适合观测天空中“固定”的X射线源。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制定专门的计划,并采用特殊的处理技术。
  正在运动的彗星发出的光子被位置相对固定的XMM-Newton太空望远镜捕捉到, 科学家根据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变换,每一个光子就好像来自固定在天空中的一个虚拟的彗星。按照这种方法,科学家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运动的物体,接着通过宇宙背景射线对观测的影响进行数据处理。(选自《科学之友》2005年第9期)
1.下面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特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坦普尔一号彗星是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其轨道周期为5.74年。
B.坦普尔一号彗星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日发现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C.坦普尔一号彗星是冰石混合体,冰在内,石在外,冰壳中混合着石核。
D.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直径约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间变化。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只有对太空望远镜获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才能了解彗星发出X射线的机理。
B.目前解释彗星发出X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而这两种机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
C.X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对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发出的X射线进行观察是足够复杂的。
D.可根据正在运动的彗星所发出的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实上来看,XMM-Newton太空望远镜比一般X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好,最适合观测天空中“固定”的X射线源。
B.只有在对彗星进行深度撞击的过程中,我们才可通过XMM-Newton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X射线源。
C.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从而产生X射线的理论已经在过去对几颗彗星进行观测时得到验证。
D.科学家在研究时,当通过数学方法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变换后,就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运动的物体,接着还需要对宇宙背景射线产生的观测影响进行数据处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多事芭蕉
张 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 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 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 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 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选自《散文》2004年第6期)
1.作者说,芭蕉“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丰子恺漫溢禅意的画笔“也不适合芭蕉”。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说疯和尚怀素“破衣袈裟……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请说说你对“芭蕉的那种韵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以梅竹兰与芭蕉作比较,接着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与芭蕉作类比,继而又以芭蕉比照几种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达对芭蕉品质的赞美。
B.“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这里的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气。
C.第四、五两段都是写芭蕉只能做陪衬,这与芭蕉桀骛狂放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像芭蕉那样: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诗词句子,有力说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E.文章以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开篇,以称赞李清照“切切地喜欢着”芭蕉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结束,可谓首尾呼应。
题型:天津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句话,完成下面的题。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1.作者强调马克思逝世在“安乐椅上”,其目的是(   )
A.说明马克思逝世太突然,竟没来得及离开办公桌。
B.说明马克思逝世时,没有任何痛苦,作者感到安慰。
C.说明马克思在逝世前几分钟仍在坚持工作。
D.说明马克思逝世时的神态很安详。
2.作者强调“两分钟”,其原因是(   )
A.说 明马克思逝世前的时间非常短暂。
B.作者感到太突然,没有思想准备。
C.对马克思这样快的离开人世,作者感到十分悲痛。
D.表现作者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
3.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起补充、解释、说明的作用。
B.起总结上文的作用。
C.起转折的作用。
D.起递进的作用。
4.这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拟人
B.借代
C.讳饰
D.比喻
题型:天津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 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密切地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中先提“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从人们熟知的方面写起。
2.从后文的论证来看,文章却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    )
A.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B.先提马克思贡献最大的方面。
C.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内容层层深入。
D.这样写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3.对第二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冒号以后的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由两个复句组成的分句构成,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解释。
B.分句“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是个条件复句,这一分句通俗而又准确地说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
C.分句“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是一因果复句,它以“从而”做连接词,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从前后两 个分句的关系来看,条件复句是用因果复句所阐明的道理做“因”而得出的判断。
4.依次填入下列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5.对第五段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在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一句,“这”指代“作为科学家”。
D.“这样”所指的是上一段所表述的内容,“这”指代的是马克思在“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6.文中画线句子作为例证,要证明的一项是(   )
A.他作为科学家,“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B.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C.马克思重视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
D.马克思非常重视应用于实践的科学发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更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斗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通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1.文中“支票”一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金不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 可能有安宁或平静”一句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一句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文中首段点明了集会的性质,后文对100年前颁布的《解放法令》的回顾和兑现支票的说法,更表明了黑人是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是正义的。
B.“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句,意为黑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是悲惨的,“仍”更点出了这种状况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得到改观。
C.第2段中“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一语,反映了黑人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骇人听闻”则表明先前一般民众对黑人状况一无所知。
D.为了阐述自己的主张,作者在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E.这篇著名演讲的语言风格热烈、激昂而又不失理性,充分反映了作者争取实现社会正义的坚定决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题型:天津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