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够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阅读也就只能成了一种奢望。好的读书环境应该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你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作,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脱离了北京那种躁动的生活环境,哈尔滨的相对宁静让我觉得格外舒适。在北京的三年中,读了很多“热点”和“潮流”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劳伦斯、米兰·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着去阅读的,其实读后觉得他们并不像人们推崇的那么伟大。
  我刚来哈尔滨时,住在省图书馆附近。那时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满洲国》的动机。我在省图办了一个借阅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几次,查阅关于“满洲国”的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有的时候懒得回家做饭,从省图出来就进了附近的小餐馆,吃上一盘水饺,或者是一个玉米面菜团子。街市是热闹的,可人一旦进入读书状态,所有的热闹似乎都与己无关了。由于沉浸在对“满洲国”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觉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长袍马褂,某个门脸俗艳的铺子是那个时代的妓院,有点“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留意“满洲国”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也阅读其他的书籍。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着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这时我已经不喜欢读那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的书籍了,我重拾经典著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红与黑》、《悲惨世界》、《鱼王》等作品,同时也读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话作品,觉得它们真是好,它们的魅力有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读书之余,有的时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边,我喜欢黄昏时去,倚着江畔的栏杆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时,水面的波光就会变成金黄色 ,好像江上游着一群一群的金鱼。
  哈尔滨有“冰城”之称,它一年之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读书的好时节。夜晚,你坐在灯下,听着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感受着室内有如春天般的温暖,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都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手中握着一卷书,会更加的思绪翩翩。这种时候你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地读,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所以我每年创作力最旺盛的季节,就是冬季。大自然进入了休眠状态,再没有绿树红花了,但我的思维却空前活跃起来,不仅创作激情飞扬,而且爱大量地读书。我的枕畔,常同时摆着好几本书。比如读累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会马上拿起辛弃疾的诗词;被《日瓦戈医生》的沉重而压抑得要出现失眠的感觉时,赶紧读两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国那些好的 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乏优雅、闲适的气息。好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片飘舞的雪花,让人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哈尔滨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风;夏季,雷声常在城市的上空响起;秋季,林阴道上会堆积着金黄色的落叶,而冬季,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苍茫。读书写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着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随便踅进哪家咖啡馆呷上一杯咖啡,你会有一种格外温存的感觉。当然,你还可以到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着教堂的建筑,你会联想到那些总是给人带来一股博大、忧伤之气的俄罗斯文学。不过,在哈尔滨,这样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年代初疯狂的“动迁”建设中折损不少,好在现在政府意识到了历史遗迹对一座城市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幸免于难”。
我们在窗里读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不容易走进“自我”,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阳春白雪”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生活,使艺术成为“空中楼阁”。对一个作家来讲,窗里与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
  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窗里世界”和“窗外世界”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窗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分别写到“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和“窗外飘飞的雪花”,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窗里世界”与“窗外世界”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艺术创作作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以“学生学习”为例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窗里世界:在省图书馆查数据,读书;重读《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冬天夜晚读书,创作。
  (2)窗外世界:松花江边看落日;观赏哈尔滨的四季美景;漫步中央大街;观看索菲亚大教堂。
2.①从作者身边环境写起,自然引出本文“窗里窗外世界”这个话题,巧妙自然。
  ②为下文具体写“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的情境作必要的铺垫。
  ③从结构上看,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3.①写“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是为了反衬哈尔滨冬天室内的春天般的温暖和冬日夜读的惬意和幸福感。同时也形象地表明“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
  ②写“窗外飘飞的雪花”是为了交代是窗外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创作激情,也正面映衬了优雅、闲适的中国文学作品让作者“赏心悦目、滋润心田”;同时也表明“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
4.我的观点: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窗里窗外的世界 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
                                                                              ——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

  仲夏京城,雷雨大作。
  北京军区总医院9层8号病房,躺着一位憔悴的老人。
  73岁的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气管,切开了。腹部,插着5根导管。那双曾经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双手,此时无力地搭在胸前……
  惊雷滚滚,泪飞顿作倾盆雨,人们的心碎了——
  老红军罗文书来到病床边,搬来一把椅子,老泪纵横地守候着他。
  家住郊区的一名医院临时工,整天盯着田里的南瓜:“第一个结出的南瓜最甜,一定要让华主任尝尝……”病房门前,从天南海北赶来探望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送来鲜花,成片地盛开,成片地凋谢。
  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感动人们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他高尚的医德、人格的力量!
  从医56年,患者再贫穷,手术风险再大,他总是挺身相救——
  “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一个两岁的农村小孩,肚里长了个大脓肿,奄奄一息。父母抱着孩子在京城跑了几家医院,都说太晚了,没有治疗价值。绝望的夫妻俩抱着孩子,找到了华益慰:“华主任,救救孩子吧!”
  “风险太大!”同事们忧心忡忡。华益慰却说:“病人走投无路才来找我们,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
  果然,还没等到手术,孩子的脓肿就破了,流了一肚子脓。华益慰立即把孩子抱上手术台,引流、清洗、抢救……
  腹膜炎、心衰……术后,险情接踵而来。那些天,华益慰没日没夜地守着孩子, 硬是从鬼门关把孩子夺了回来。
  视救死扶伤为天职,视见死不救为耻辱。华益慰总是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将一切责任慨然承担。从医56年,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
  “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退休工人冉桂芳的丈夫张秋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包”的故事:
  “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肠癌,华主任给她做的手术。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就包了1000元钱送给他。华主任不要,我撂下红包就跑了。华主任好几次找我退那个红包,我还是老办法,拔腿就跑。
  “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寻思,这回华主任可找不到我了。万万想不到,今年6月18日,华主任的老伴张燕容找到我家,把一个存折交给我。打开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钱。户主,是我的名字。
  “张燕容说,当时你把钱撂下就走了。总也退不掉,老华就把这个钱以你的名义存起来。现在老华不行了,这个存折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嘱咐我一定要找到你,亲手把存折交给你。
  “当时,我就大哭起来,哭得惊天动地。我从来没有这么哭过,我自己的爹妈去世了也没哭得这么伤心……”
  一个红包,华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际依然念念不忘!
  从医56年,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华益慰的微笑,同事们称之为“华氏微笑”——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
  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华益慰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经典的“华氏微笑”,常常伴着华益慰一生重复无数遍的嘱咐:“明天我们就要给您手术了,放心,别紧张。手术后伤口有点疼,别怕疼,有痰咳出来,多翻身……”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他常说:“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 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
  很多人注意到,华益慰给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小手指有点翘,好像“兰花指”。一次,一位患者逗趣地说:“华主任, 你这个指头翘得挺漂亮。”华益慰一句话,让这位患者感叹不已:“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
  结束采访,记者找到了华益慰做最后一例手术的记录单。记者发现,与他一生不计其数的签名相比,这份手术记录单上的“华益慰”三个字异常工整.最后一笔,延长、收敛,画了一个近似圆圈的弧线……
  看似无意却有情。一名人民军医,用毕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56年的行医生涯,画了一个光彩的句号!(选自《解放军报》,有删节)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新闻人物的道德光芒?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善于根据采写对象的特点巧妙地安排结构,有助于增强通讯的感染力。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上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慑了。”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见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1.“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上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慑了’”这是《长江三峡》的开头段,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作者主要描绘了瞿塘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壮美”的特点,作者在第二段的后半部分,还描绘了瞿塘峡的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杜甫的《夔州歌》,主要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相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 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据袁崧《宜都山川记》载:秭归是屈原故乡,是楚子熊绎建国之地。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美髯白皙,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又传说:屈原死后,被一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归楚国。这一切初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上,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急流刚刚滚过,看见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身沿着这山峰右面驶去,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仰头上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一特点,先正面描写,然后通过写自己乘船感受,侧面突出了西陵峡的流急和滩险。
B.写西陵峡,作者在文中穿***关于屈原的传说和昭君的故事,使西陵峡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把从高空垂直而下的岩石比喻为惊叹号,从一个角度写出了巫峡山势的险恶,形象的比喻,给人带来了紧张与恐惧。
D.“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与“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都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透出作者激扬欢愉的心情。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巫峡时,抓住其“迂回曲折”这一特点,从而写出了巫峡的如诗如画的绮丽风光,营造出一种令人心往神驰的美的意境。
B.作者写西陵峡的顺序是:先写泄滩,再写青滩,后写崆岭滩。但皆是扣住“流急”、“滩险”这一共性来描写的。
C.“江津”号驶进西陵峡中,作者写其“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这从正面写出山水的险恶,突出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D.“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云蒸霞蔚”是说景物灿烂绚丽,是上文的结语,“颇为壮观”是赞叹。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一个“垂”字,写尽了巫峡山势的特点——山如斧削。这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神思遐想的空间。
B.作者交代山岩上一片乡镇是很多长江领航人的出生地,意在告诉人们,这儿生活环境是蛮荒的,险恶的,启示人们要去改造它,建设它。
C.“前面两山相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遥相呼应了上文的“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中的“垂”字,但作者观赏景物的视角却是不同的。
D.作者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抓住各自特点,展现了长江三峡的风貌神采,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间再向前挪移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能够触摸到冬天的雪了。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可是花亭湖偏偏就藏住了。它不仅藏,而且藏得像谜底一样深,以致一连数日,我就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的,却无缘一睹其真实的姿容。
  因为雾。
  又好像不止雾。
  这使我想起那些隐秘而美妙的事物。譬如新娘,譬如旧梦,还有那些有年头的酒。她们都是该藏一藏的,或藏于红红的盖头,或藏于幽幽的秘境,或藏于深深的岁月。藏过之后,当她们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纯净,再从暗处款款走出来时,你就会惊讶于那种尘世少见的美。
  花亭湖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湖,花蕊似的,就那么被一层层青山的绿叶与花瓣包裹着,一如少女羞怯的心事,轻易是不坦露的。它又是一个空灵圣洁的湖,湖的四周,这里古刹微露一角,那里钟声散落几缕,古道上忽闪着山僧袈裟的淡影。……这一切,恍若不可诠释的禅机,似在有意考验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智慧和耐心。
  花亭湖的雾,委实就是一顶上苍赐予的盖头,它将一二百公里的灵山秀水“盖”在其中。那些庙宇,那些岛屿、湖汊,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和古朴的村落、果园,都在雾幔中屏声静气,好让你思,让你盼,让你摇着橹,或踏着布满苔痕的幽径去寻访。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其实美是讲究分寸的,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隐多少,显多少,那是艺术。
  依我看,花亭湖的这方山水,美在三分人文,七分天然。雾即是天然的一部分。有了雾这层天然纱幔,花亭湖就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曼女子了,你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却能够领略到她藏不住的韵致。对,韵致。与这样的“女子”相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那种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幽秘况味,想必只有自己知道了。
  我曾邂逅当地的一位老人,他家就住在花亭湖岸边,可谓 是看了大半辈子的湖了,看得久了,便从中看出一些名堂来。他对我说,雾是这里的常客,四季不绝,一季有一季的讲究。比如春天,它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湿答答的,随手抓过来,就可以洗脸 ,还有淡淡的香气。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戳,就破了。这位老人显然不是艺术家,他也不会真的去“戳”雾,但我还是从那雾“破”处,窥见了花亭湖的藏匿的美。至于秋雾,老人再没往下说,此时我站在白蒙蒙的秋雾之中,不说我也晓得。
  花亭湖秋天的雾,是不能以厚薄来状摹的,似乎只能用“空灵”“静谧”这类词。春雾腻,黏在东西上扑都扑不掉;夏雾裹挟着太多的热量,心气有些浮躁;而秋雾则别是一种境界,它酷似闲云野鹤,说来就来了,说去就去了,没有一丝半缕世俗的牵绊。再就是净,是那种出尘如莲的清净。
  我想,倘若你的心灵蒙了一层尘埃。或者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和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花亭湖这片超凡脱俗的山水间,秋雾会为你披一袭袈裟,让你安安静静地在湖畔坐一坐,山道上走一走,聆听雾里忽远忽近的梵音,眺望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屿,于无声无尘处,悄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不知不觉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你的身上卸掉一些什么,再卸掉一些什么。卸完之后,你的心灵就敞亮了,慧根就接通了,那种圆润通透、身轻欲举的感觉,似仙非仙,爽极了!
  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
1.第六段中的“花亭湖也是如此”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十段中,作者在描写花亭湖时插入描写了一位老人看雾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句“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 。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有关文段中母亲脸上“羞得飞红”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客人自己掏钱买酒肉食,母亲觉得自己很羞耻,因而脸红。
B.母亲认为客人虽然很体谅自己,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羞辱。
C.母亲由脸红到“殷勤”和喜悦,说明她非常善于逢迎机变。
D.母亲自认为没有尽到主人的责任而脸红,这表现了她的好客。
2.下列有关母亲对姑母的态度,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姑母常常闹脾气,但由于她是家中的阎王,母亲不得不默默地忍受。
B.母亲认为自己没有受过婆婆的气,受姑母的气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忍受。
C.母亲心甘情愿地受姑母的气是由于她受宿命论的影响所致,不值得肯定。
D.母亲甘受姑母的气是因为她能宽宏大量,吃得起亏,不爱计较个人得失。
3.姑母死后,母亲一直哭到坟地,对此分析最合情理的一项是( )
A.由于以前受大姑子的气而不敢反抗,至此母亲才敢痛快地发泄心中的怨气。
B.母亲为自己终于能改变受大姑子的气而不敢反抗的状况,苦尽甘来而大哭。
C.大姑子去世,母亲作为弟媳必须哭得很伤心,才能平服别人,免招非议。
D.大姑子虽然脾气很坏,但她毕竟是亲人,而且也值得同情,母亲因此而哭。
4.结合课文,试分析母亲“软而硬”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