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许俊文  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间再向前挪移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能够触摸到冬天的雪了。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可是花亭湖偏偏就藏住了。它不仅藏,而且藏得像谜底一样深,以致一连数日,我就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的,却无缘一睹其真实的姿容。
  因为雾。
  又好像不止雾。
  这使我想起那些隐秘而美妙的事物。譬如新娘,譬如旧梦,还有那些有年头的酒。她们都是该藏一藏的,或藏于红红的盖头,或藏于幽幽的秘境,或藏于深深的岁月。藏过之后,当她们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纯净,再从暗处款款走出来时,你就会惊讶于那种尘世少见的美。
  花亭湖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湖,花蕊似的,就那么被一层层青山的绿叶与花瓣包裹着,一如少女羞怯的心事,轻易是不坦露的。它又是一个空灵圣洁的湖,湖的四周,这里古刹微露一角,那里钟声散落几缕,古道上忽闪着山僧袈裟的淡影。……这一切,恍若不可诠释的禅机,似在有意考验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智慧和耐心。
  花亭湖的雾,委实就是一顶上苍赐予的盖头,它将一二百公里的灵山秀水“盖”在其中。那些庙宇,那些岛屿、湖汊,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和古朴的村落、果园,都在雾幔中屏声静气,好让你思,让你盼,让你摇着橹,或踏着布满苔痕的幽径去寻访。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其实美是讲究分寸的,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隐多少,显多少,那是艺术。
  依我看,花亭湖的这方山水,美在三分人文,七分天然。雾即是天然的一部分。有了雾这层天然纱幔,花亭湖就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曼女子了,你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却能够领略到她藏不住的韵致。对,韵致。与这样的“女子”相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那种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幽秘况味,想必只有自己知道了。
  我曾邂逅当地的一位老人,他家就住在花亭湖岸边,可谓 是看了大半辈子的湖了,看得久了,便从中看出一些名堂来。他对我说,雾是这里的常客,四季不绝,一季有一季的讲究。比如春天,它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湿答答的,随手抓过来,就可以洗脸 ,还有淡淡的香气。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戳,就破了。这位老人显然不是艺术家,他也不会真的去“戳”雾,但我还是从那雾“破”处,窥见了花亭湖的藏匿的美。至于秋雾,老人再没往下说,此时我站在白蒙蒙的秋雾之中,不说我也晓得。
  花亭湖秋天的雾,是不能以厚薄来状摹的,似乎只能用“空灵”“静谧”这类词。春雾腻,黏在东西上扑都扑不掉;夏雾裹挟着太多的热量,心气有些浮躁;而秋雾则别是一种境界,它酷似闲云野鹤,说来就来了,说去就去了,没有一丝半缕世俗的牵绊。再就是净,是那种出尘如莲的清净。
  我想,倘若你的心灵蒙了一层尘埃。或者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和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花亭湖这片超凡脱俗的山水间,秋雾会为你披一袭袈裟,让你安安静静地在湖畔坐一坐,山道上走一走,聆听雾里忽远忽近的梵音,眺望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屿,于无声无尘处,悄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不知不觉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你的身上卸掉一些什么,再卸掉一些什么。卸完之后,你的心灵就敞亮了,慧根就接通了,那种圆润通透、身轻欲举的感觉,似仙非仙,爽极了!
  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
1.第六段中的“花亭湖也是如此”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十段中,作者在描写花亭湖时插入描写了一位老人看雾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句“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花亭湖是隐秘而美妙的。
  (2)花亭湖具有尘世少见的美。
  (3)为下文写披一袭秋雾的花亭湖作铺垫。
2.(1)说明秋季给万物带来了萧条,在这残酷的秋天里,一切都露出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2)作者运用类比法,将西湖、太湖那浓烈、直露的美与花亭湖韵致的美作比较,说明美是讲究分寸的艺术。
3.(1)自然地引出花亭湖的雾有四季不同的美。
  (2)告诉我们花亭湖具有一种藏匿的美。
  (3)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全文充满了生机。
4.(1)花亭湖美在韵致。
  (2)花亭湖美在清净。
  (3)人生要经常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敞亮,变得圆融通透。(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许俊文  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 。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有关文段中母亲脸上“羞得飞红”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客人自己掏钱买酒肉食,母亲觉得自己很羞耻,因而脸红。
B.母亲认为客人虽然很体谅自己,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羞辱。
C.母亲由脸红到“殷勤”和喜悦,说明她非常善于逢迎机变。
D.母亲自认为没有尽到主人的责任而脸红,这表现了她的好客。
2.下列有关母亲对姑母的态度,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姑母常常闹脾气,但由于她是家中的阎王,母亲不得不默默地忍受。
B.母亲认为自己没有受过婆婆的气,受姑母的气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忍受。
C.母亲心甘情愿地受姑母的气是由于她受宿命论的影响所致,不值得肯定。
D.母亲甘受姑母的气是因为她能宽宏大量,吃得起亏,不爱计较个人得失。
3.姑母死后,母亲一直哭到坟地,对此分析最合情理的一项是( )
A.由于以前受大姑子的气而不敢反抗,至此母亲才敢痛快地发泄心中的怨气。
B.母亲为自己终于能改变受大姑子的气而不敢反抗的状况,苦尽甘来而大哭。
C.大姑子去世,母亲作为弟媳必须哭得很伤心,才能平服别人,免招非议。
D.大姑子虽然脾气很坏,但她毕竟是亲人,而且也值得同情,母亲因此而哭。
4.结合课文,试分析母亲“软而硬”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对自己说,你是上帝向我许下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命运给我设下的一个致命的陷阱。你的昙花一现的生命只 是一个梦幻,我不能为了一个梦幻毁掉自己。
  可是,父亲的本能在我的胸中呼叫:不,你的活生生的存在是绝对的真实,如果我们之间的骨肉之情是虚幻的,人生中就再没有真实。我对自己说,天下父母都偏爱自己的孩子,这种偏爱原是一种狭隘的生物性。我应该有更广阔的爱心,去爱普天下的孩子。
  可是,我心里明白,我对你的爱远远多于父亲本能,别人的孩子诚然不同于自己的孩子,自己再生一 个又岂能填补你留下的空缺?我的爱心如同夜空包容无数孩子的星辰,每一颗星辰都像你却又不是你,从众星背后看不见的深处传来你的永久的叹息。
  我对自己说,就让我带着这永久的创痛活下去吧,或迟或早,我将步你后尘,和你同归一个地方。
  可是,真正使我绝望的是,即使在那之后,我也见不到你,无论天上地下,我们都绝无重聚的可能,因为你不是到一个地方去了,你是根本不存在了。
  我对自己说,在这世界上,苦难和死亡是寻常事,人人必须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让我接受苦难,接受死亡,接受人生惨痛的真相。
  可是,宿命的解释岂能涂掉你在我心中刻下的栩栩如生的记忆。正是你的不可泯灭的可爱,使得你的永不存在成为一种不可接受的荒谬。
1.文中四次以“我对自己说”开头,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情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说“你是上帝向我许下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命运给我设下的一个致命的陷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节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注】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常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 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瞭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卷》(略有改动)
  【注】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他认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1.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览全文,试分点概括“守望者”的精神 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1)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有什么不同。(2)简要赏析第⑤段结尾处画线部分文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 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 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并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者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吗?谈谈你对文意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中包含的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 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选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来刻画母亲的性格?请用最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母亲的眼泪,试简要分析。
(1)母亲把我送出门去为什么“含着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中“一串串的眼泪”饱含着怎样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街市的“拥挤不堪”和家中的“清炉冷灶”相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