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名著阅读(15分)小题1: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孔明料事如神,临终前料得魏延必反,授予杨仪一锦囊,嘱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名著阅读(15分)
小题1: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孔明料事如神,临终前料得魏延必反,授予杨仪一锦囊,嘱咐他在魏延反时打开,那时自有斩***魏延的人。后来魏延反时大喊三声“谁敢***我”,马超应声而出斩***了他。
B.“马中赤兔,人中吕布”,赤兔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吕布英勇无敌,刘关张三英曾合战他。后来赤兔马被盗献给曹操,曹操又将它赠给关羽;关羽就是骑着这匹战马斩***吕布于白门楼。
C.“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一回中,曹操在战船上大宴群臣,饮酒至半夜,酒酣耳热,不禁评点天下英雄,认为周瑜、刘备和诸葛亮均不足为虑。
D.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袁绍为盟主。后来袁术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E.荆州是刘备成败得失的关键。围绕借荆州、保荆州、失荆州,不仅写了一系列的战争,还写了刘备招亲、三气周瑜、诸葛亮吊丧等外交、政治斗争,这样交织起来,使小说更具可读性。
小题2:填空简答
(1)《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王司徒”指 ①  ,  “董太师”指 ② 。“连环计”是王司徒以府中歌伎 ③ 为诱饵,离间董太师与 ④ 父子关系的一条美人计。(4分)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小题1:A  B
小题2:(1)① 王允  ② 董卓 ③ 貂蝉 ④ 吕布
(2)赤壁之战前,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于是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解析

小题1:A  B (A 马超应为马岱。 B 关羽斩***的是颜良;吕布是被擒后被曹操下令缢死于白门楼的。)
小题2:略
核心考点
试题【名著阅读(15分)小题1: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孔明料事如神,临终前料得魏延必反,授予杨仪一锦囊,嘱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份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曹文轩一生虽然在不断的搬迁,但都在处处河流的水边居住,水乡的生活和水的形态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曹文轩从水中获得了很多启示,他感悟到了生命感,水的流动的神秘使他产生许多遐想,培养了他日后写作中的想象力。
C.水对曹文轩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水也是他小说中的一个永恒的题材和主题。
D.在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也变得容易伤感和软弱,缺乏严峻的沉重,不能长久的仇恨,心中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爱。
E.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
小题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小题3: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6分)
小题4:曹文轩认为“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其中的“短处”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曹文轩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并举例阐述。(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19日文章】题:西方对中国的偏见曲解未来(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
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
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
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这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
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
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
(选自《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8版)
小题1: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
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
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
小题2: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
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
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
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
C.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
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
C.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在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
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它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 ,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某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 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
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小题1: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小题2: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4分)
小题3: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 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李白 、杜甫 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 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清人贺贻孙 《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 。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 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 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对李杜诗学的探讨,既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6分)
小题2: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子天
①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在遗嘱中,他吩咐家人:不留骨灰不搞仪式,“我是普通画人就普通离去。”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无论身处什么年代,他的漫画几乎从不歌功颂德,而是执着于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揭露。作为一个有着独立风骨的知识分子,他不党、不派、不媚,对任何一个时期,他都怀有同样的警惕,都持有平民的立场和批判的眼光。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他的勇敢和正直令人钦佩。
②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鼎鼎大名的漫画家父亲并没有教他画画,甚至不愿意儿子今后走他的路。但丁聪却自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有一天,十六七岁的丁聪忽然把自己画的京剧速写拿出来给前辈们看,满堂俱惊,父亲遂不再阻拦。
③1935年,中学毕业的丁聪,为补贴家用,开始编电影画报的生涯,不久后在当时颇有影响的画刊《良友》任美术编辑。当时,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
④抗战爆发后,丁聪在《良友》画抗日漫画,试图用漫画救亡。上海沦陷后,丁聪逃到香港,八年中辗转于香港、重庆、昆明、桂林等地。
⑤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鸣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同人刊物《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和黄苗子等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⑥“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⑦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幽默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⑧三中全会到八十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讽刺,实际上对政府是有好处的。英美都没有限制,法治国家,什么题材都可以。”丁聪身为右派时的“难友”、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曾做打油诗一首:“丁侯作画不糊涂,笔底才情敌万夫。今日语言无禁忌,只缘身畔无仙姑。”
⑨小丁一辈子都是笑呵呵的,天真孩童的形象。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爱憎分明,用漫画把对社会和现实的讽刺和鞭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⑩丁聪在给《读书》杂志插画的30年里,所有的漫画题材都是来源于他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观察。可以说,他是一个对中国现实的丑陋发出个人讽刺的政治知识分子。可以说,他是一个幽默的、热情的、有赤子之心的政治知识分子。而他的一生也演绎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有的品格:对时代的追问和对良心的追求。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在遗嘱中,他吩咐家人:自己死后不留骨灰不搞仪式;这充分表现了一个画家崇尚节俭的作风。
B.文中总结了丁聪一生的人格魅力:“不党”、“不派”、“不媚”,从不同的处世哲学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有着独立风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C.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具有影响的画家。
D.文章写“文革”中,一次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把丁聪乐坏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作用。
E.作者在文中评价“他是一个对中国现实的丑陋发出个人讽刺的政治知识分子”。其中退出了一个股责任心,热爱祖国的艺术家的良心。
小题2:“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牛虻”与“病灶”各指什么?(6分)
答:                                                                   
                                                                    
小题3:文中作者既说“小丁一辈子都是笑呵呵的,天真孩童的形象”,又说“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前后界定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小题4:读第⑩小节,请探究这段文章中的两个“可以说”的内容含义是什么?(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