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徐百柯2010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10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 《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小题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6分)
小题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6分)
小题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8分)
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到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2分)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2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分)(每点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1分。)
小题3: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注意:每点2分。)
小题4:第一问: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2分)这句话有力地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分)(注意:第一问4分,其中阐释句意2分,答出内涵2分;) 第二问第二问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题中,B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E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答对B项给32分,答对E项得2分。)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先按照题干要求在文本中筛选出刘文典“狂”的体现之处,然后先以简要文字归纳,再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比如文本第四段就有归纳他“狂”的文字“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后边就是具体例子。而第六、七两段的“狂”,却是先举事例再作归纳;第八、九两段的“狂”则只有事例却没有归纳文字,需要自己总结。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先筛选出文本中关于刘文典和《庄子》研究的信息,然后再分点陈述。比如他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比如他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比如他为人狂放,有庄子之风;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对“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理解,应先知道所谓“衙门”,在这里指的就是官场。而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另一方面,还得从这句话所表明的说话人的态度气质精神等方面分析(这句话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的精神)。至于第二问,则应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徐百柯2010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我叫张三多
刘 勇
新来的英语老师被校长带着来到我们班,在介绍班里的同学时,校长指着后面一排座位说:“那几个都是扶不上墙的家伙,就不用管他们了!”英语老师很惊讶地看着我们,点着头说:“好,我知道了。”很多同学也随着校长手指,看着我们露出嘲笑和鄙夷的神情。“看什么看,谁再笑,小心我扁你!”我这一吼,英语老师吓了一跳。校长脸色很难看,他指了指我,“给我出来”,我也斜了他一眼,没动。校长张了张嘴,来到我面前,我歪着头,笑嘻嘻地说:“我鞋带还没系好呢。”班里一阵哄笑。
我和校长来到操场东头,我懒洋洋地靠在双杠旁,校长说:“张三多你也给我点面子,我们不是说好了,我不管你,你也不在课堂上闹,我们互不干涉吗?”我看了看天,“给根烟抽吧。”校长不耐烦地掏出烟,提高声音说:“快毕业了,我希望我们都相安无事。”说完扭身就走。
我躺在宽阔的操场上,望着明亮的教室,心里有点说不上来的酸痛。
戴虎瞪着眼睛伸长脖子很吃力地看着黑板。我说:“戴虎,我们***两盘象棋吧。”戴虎说:“三多哥,别闹,老师正在讲古文呢!”我的天,连续三年统考都全年级倒数第一,现在还有心情学古文。我感到可笑,对吴秋说:“你看他那熊样还学古文呢!”吴秋他们也跟着笑。
“后面的同学,注意课堂纪律,就说你呢!”新来的戴着小眼镜的语文老师指着我。他是安徽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刚到学校,校长就让他教毕业班,可见学校对他的重视。
我站起来说:“你贩卖你的知识,校长没和你说不让你管我们吗?”小眼镜脸上一阵灰白,他推了推眼镜说:“你叫张三多吧?我不管你以前如何,但在我的课堂上你必须尊重我!”
我奋力一脚,把面前的课桌踹倒,大声地说:“我不尊重你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着!”戴虎拽着我说:“别闹了,再闹会被开除的!”“开就开吧!老子不怕!” 
小眼镜对同学们说:“其他同学先自习,张三多你来一下。”又是在操场的东头,校长拉我来是为了维护他的面子,小眼镜让我来不知道要干什么,我冷冷地看着他,满眼挑衅。小眼镜说:“听说你挺能打架的……”话音未落地,便飞起一脚踢来,我没有防备,立马倒在地上。小眼镜说:“有本事把我打倒,来呀!来!”老师竟然约我来打架,这还得了,我站起向他反扑过去。于是,两个一米八零的大男生扭在一起,一会儿他倒下,一会儿我倒下,……直到我们筋疲力尽地躺在操场上,大口地喘气。
小眼镜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你还真有力气,和我真的很像,知道吗?我也曾是个很糟糕的学生,比你还恶劣,那时候连父母都放弃了我,我认为我这一辈子就这样完蛋了。我厌倦了生活,甚至讨厌起自己来,什么都不想做,整天地闲游荡。突然有一天,卖烟的老奶奶对我说:‘差学生也是学生,你就甘愿这样下去吗?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被别人打倒,而是你先放弃了自己,被自己打倒了啊。’”
小眼镜说完起身走了。我默默念叨着那句“而是你先放弃了自己”,心里被重重击了一拳,我望着蔚蓝的天空,眼泪悄悄地滚了出来。……
看着趴在课桌上酣睡的戴虎,我狠狠敲了他一下:“你给我记着,差学生也是学生!要发扬不要脸的精神,好好听课,不懂就问!”
高三头次模拟考试,我全年级正数130名,戴虎倒数第5,校长看着成绩单说:“张三多,你抄就抄吧,但是也别太过分了!”
半年后,我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学。戴虎选择了复读高四。
一转眼,放寒假了,我特别想回母校看看。
刚到学校,就遇见了校长。校长绷着脸说:“张三多同学,给根烟抽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22期)
小题1:文中的“校长”和“英语老师”等人物,在对“小眼镜”的形象塑造上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眼镜”回忆起“卖烟的老奶奶”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随着情节的推进,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校长绷着脸说:“张三多同学,给根烟抽吧!”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将这段“留白”补充完整,100字左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问题。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到赞扬和尊敬。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E.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小题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小题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喻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巴甘的蝴蝶
鲍尔吉·原野
巴甘家在内蒙赫热塔拉村,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绿草上,黄花先开,六片小花瓣贴在地皮上,马都踩不死。铃兰花等到矢车菊开败才绽放。
每到这时,巴甘比大人还忙:采一朵铃兰花,跑几步蹲下,再采红火苗似的萨日朗花。父亲被撞死了。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躺在炕上,额头上蒙一块湿毛巾,许多人陆续来看望她。
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巴甘,妈妈要走了。到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巴甘警觉地坐起身。
“巴甘,每人有一天都要出远门,去一个地方。爸爸不是这样的吗?你和大舅在一起。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我可以告诉别人吗?”巴甘问。
妈妈摇头:“有一天,村里人来把我抬走。那时我不说话,也不睁眼睛了。你不要哭,不要喊。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变成蝴蝶就说不出话?”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她说得真准。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几个人抬妈妈出去。人们忙乱着,江其布舅舅蹲着,捏巴甘颤抖的肩头。
从那时起,村里开始大旱。过去,洼地要么有深绿的草,要么在雨后长蘑菇,都会有花。现在全是沙子,也看不到蝴蝶。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
后来,舅舅把家搬到奈蔓塔拉,给人种水稻,巴甘读小学三年级。这里的学校全是红砖大瓦房,有升国旗的旗杆。玻璃完好,冬天也不冷。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指着一些挂图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图上的蝴蝶张开翅膀,黄翅带黑边儿,两个触须也是黑的。
“这是什么?”“蛆虫。”“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蛆虫和蛹都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老师。
文老师一愣,说:“巴甘,发言请举手。”巴甘坐下,咬了一下嘴唇。
“蛹在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呢?春天,大地复苏……”
巴甘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巴甘在区嘉布的耳光下松开嘴,文老师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鼻子还在流着血。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校长来了,用手戳巴甘的额头,巴甘后仰坐地。校长与江其布舅舅向文老师赔笑,舅舅把一只羊牵来了送给文老师。
巴甘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成了旗一中的名人。在自治区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获得了邵逸夫奖学金。
暑假时,巴甘参加了“哲里木盟”组织的优秀学生夏令营。夏令营最后一天去参观黄海学院。他们先参观生物馆,来到昆虫标本室。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讲解的女老师拿一根木棍,讲西双版纳的小灰蝶,墨西哥的君主斑蝶,凤眼蛱蝶……巴甘走出屋,靠在墙上。
蝴蝶为何到了这里?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曼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巴甘走向拿木棍的女老师,鞠躬。他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把它们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放什么?”
“蝴蝶。”
女老师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问他名字。
“巴甘,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是昆山紫凤蝶。”她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是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小题1: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2分)
(2)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2分)
小题3:文中的女老师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巴甘的蝴蝶”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拯救汉字教学
①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他们还联名呼吁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阻止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②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③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④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教学已经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⑤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⑥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曾担任过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的他说:“记得有一年教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就脱离已有的母语基础,何谈主体主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何谈错别字不泛滥?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目前“专家拯救汉字教学”的行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一些高校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
B.专家联名呼吁拯救汉语教学并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来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C.专家们已经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D.专家们认为课改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探索也正在继续,而且取得不小成绩。
小题2:下列对本文中专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专家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汉字识字教材和缺乏编写这种教材的人才。
B.专家认为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的师范院校毕业学生成为教师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C.专家们认为要拯救汉字教学,不仅要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更要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D.如果让孩子在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的弧形笔画,那么孩子们肯定容易写错别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①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②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③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④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⑤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⑥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小题1: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2: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小题4: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