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模拟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犯上作乱
(2)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与刘大山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有删改)
  [注]①刘大山:作者挚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示——见:通“现”,展示
B.其瑕疵——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D.造化之微——穷:探求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大多是债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入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拥有长期为国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称得上是“故国”,所以国君选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齐宣王认为,齐国没有“亲臣”是因为他昔日没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询问“识其不才”的方法。
C.孟子告诉齐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应该以贤能与否为标准,即使超越“尊尊亲亲”的伦常,也不必有所顾忌。
D.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2)“故曰:国人杀之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蕃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耩(褠,音gōu直袖的单衣),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馀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上乃止。
  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格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尊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广平、巨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帝以白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六,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恐先后之法——亏:损害
B.欲身下也——率:约束
C.吾计之矣,勿有疑也——孰:通“熟”,仔细
D.其车服、不尊法度者——美:使……变得很美
2.下列各组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欲媚朕要福耳——木欣欣向荣
B.人所以愿封侯者——固不如也,为之奈何
C.美车服、不尊法度者——则或咎欲出者
D.诸家惶恐,倍永平时——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3.对文章中加粗的文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B.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C.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D.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想给自己的几个舅舅封爵位,太后却不答应。于是,皇帝让言事者借口不封外戚造成了天下大旱,谁知却被太后识破了。
B.马太后不但自己生活朴素,对身边的人要求很严,见到问起居的外戚随从很多;看到外戚家的仆人穿戴比自己身边的人还好,很不满意。
C.马太后认为,外戚家无论是祭祀所需还是平时生活用度,朝廷都已经有了很多赏赐,不必再封爵位。何况当时天下灾害多,谷价高。劝皇帝以天下为重,使皇帝放弃了封舅舅爵位的念头。
D.皇帝看到广平、巨鹿、乐成诸王都很简朴,就告诉了太后,太后对这几个王进行奖励。马太后崇尚节俭,对当时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于乱吏治者,以法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书何易于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笼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划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划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日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日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筅:同“管”。榷筅,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划: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丧失,耽误
B.矧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C.改绵州罗江令,其治益昌——视:和……一样
D.尝从观其政,从不过三人——道:道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易于挺身为民——勇气闻于诸侯
B.子弱业破不能具葬——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C.而易于考止中上,哉——来时甚急,去后
D.指白枉直——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此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易于亲为刺史挽舟,是对刺史不理政务、游春扰民的否定与谴责,不卑不亢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人品、智慧和勇气。纵火焚诏一事则显示了他的刚正与爱民。
B.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为政简约等情况,使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丰满。
C.邑民责问孙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心悦诚服,微笑着离去。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横断面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余 居 长 安 岁 闻 给 事 中 校 考 则 日 某 人 为 某 县 得 上 下 考 由 考 得 某 官 问 其 政 则 日 某 人 能 督 赋 先 期 而 毕 某 人 能 督 役 省 度 交 费 某 人 当 道 能 得 往 来 达 官 为 好 言 某 人 能 擒 若 干 盗 县 令 得 上 下 考 者 如 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