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诲人不倦》)
(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么对待乐呢?礼能后于仁义吗?即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意对即可)
(2)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涉及的,子夏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语言之外的寓意,有极强的悟性,所以孔子觉得可以跟他谈诗了。(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克己复礼》)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缔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缔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不备,必至矣——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缔疵请使于齐——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人臣之耳,何也——伤:妨碍
D.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致: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⑥智伯以缔疵之言告二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唐河店妪传
[宋]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日“静塞”,在雄州日“骁捷”,在常山日“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划线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以来,始防捍之——兵:军队
B.常山民吏观而之——壮:认为……很壮观
C.至有不甲胄而进者——俟:等到
D.于有位者云——贻:赠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妪持绠缶趋井,悬复止——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近世边郡骑兵勇者——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也——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可胜道也哉
D.及其赴敌,此辈身先——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本文是一篇策论。作品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嘉其勇”和“削其勇”的不同后果,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自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地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若不重视地方武装,不仅战斗力削弱,甚至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作者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播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罐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亟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直臣——旌:表彰
C.国之童事,黜幽明——陟:提升
D.安得此不语——详:详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人,馈之不受
阅读《鸿门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鸿门宴》出自《史记》。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无韵之离***”。今天我们使用“鸿门宴”这个词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素留侯张良(  )
(2)距关,毋诸侯(  )
(3)不如也(  )
(4)吏民,封府库(  )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言日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C.不如善遇之
D.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刘邦为了打动项伯,采取的行为是先_________,后__________。(均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杨少尹序
韩愈
  ①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②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③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外送者凡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漠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④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呜》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日:“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1.请写出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有别于本文的文言序《  》。
2.第①段写疏广、疏受二人临行时的场面,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3.对“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跟着来应和丞相。
B.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丞相。
C.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跟着来应和杨侯。
D.擅长写诗的京城人,也作诗来应和杨侯。
4.在第③段,作者表面上说自己“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离京时送别场景怎样,而实际上是有所指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杨巨源其人如何?作者对他怀有哪些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韩愈《送杨少尹序》之类,此可谓是一种无韵的散文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