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晋军函陵  军:_______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_______③...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晋军函陵  军:_______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_______
③以乱易整  易:________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小题3: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                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与“项伯***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常以身翼蔽沛公D.使使以闻大王
小题5:翻译句子(各3分,共6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                                                                          
答案

小题1:①军:驻军      ②谢:谢罪 ③易:替代     ④深:刻毒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①译: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晋军函陵  军:_______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_______③】;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黥:脸上刺字。②趣:通“趋”,趋向,奔赴。
③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④筹策:谋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② 吾其还也
B.① 遂成竖子之名②是寡人之过也
C.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D.①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② 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3分)
译: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2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①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一)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语段(二)认为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
C.两选段中孔子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尽孝道。
D.我们只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无违”,就是真正做到了“孝”。
②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管仲。鲍叔进曰:“***之齐,是戮齐也;***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B.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C.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亟:屡次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今乃用之,可乎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A.

吾其还也


B.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期曰


C.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A.②③⑥B.①④⑥
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 “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小题2:下面全都是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②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就不能整天想着自己的小家,过小日子。
B.一个士行事要有廉耻之心,到外面为社会做事,要不辱使命。
C.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D.一个真正的士,就应忠于自己的人格,忠于国家,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2)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以上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