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12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D.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小题2: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B.邻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小题3:下列加点的字与“晋军函陵”的“军”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其中B.今日不,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C.有衣者亦,无衣者亦衣D.有狼当道,立而啼
小题4: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济:渡河。例如成语有“同舟共济”。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要把实词放在原句及原文中理解,不能孤立的解释。例如,“为求援救,以济其患”一句中,“济”的意思是“帮助,接济”。
小题2:
试题分析:D作助词“的”讲,AB项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C项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5)这、此,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魁父之丘。(6)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8)定语后置的标志。《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古文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和意动。“晋军函陵”的“军”是名词作动词,D名作状,其余均是名词用作动词。
小题4:
试题分析:B主要是郑之亡对他本人也没有好处
附【参考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国。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12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力疲,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为人质厚少文:有文采
B.汉乃勃然裹而起创:伤口
C.而使人城中谢:谢罪
D.汉乃召诸将之曰厉:勉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大敌在前公伤卧②旦日,齐鼓
B.①移檄告郡②可击也
C.①须力疲②失常度
D.①汉将轻骑迎与战②今日封侯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B.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C.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D.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信任。并于建武二年,被封为广平侯。
B.吴汉趁着胜利,进逼广都,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导致被谢丰等人围困,与敌人大战一天后,军队失败,逃入营垒。
C.吴汉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当将领们提出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时,吴汉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着力鼓舞士气,最终打败敌军。
D.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出征归来得知妻儿在家购买田宅后,责备了他们,并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3分)
②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4分)
(2)请在文中找出三处能表现吴汉“意气自若”的特点的语句。(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夫知一官(功效)B.而一国者(取信)
C.行一乡(合)D.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使……到来)
小题2: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分)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9分)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敌攻石尖山,浩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停止
C.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D.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3分)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 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5分)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振。族:灭族,刑及全族
B.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乎与:赞同,赞许
C.帝复命侍郎邹干帑金驰赴赍:赠送
D.而慎材武补之简:选择,选拔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  )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5分)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褰裳:提着衣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相携徜徉上 ②襟三江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 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②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 ②置杯则胶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