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褰裳:提着衣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相携徜徉上 ②襟三江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 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②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 ②置杯则胶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苏轼贬谪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居住。
(2)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斧子砍伐。
(3)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的原因吧。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睥睨:斜着眼睛看。
小题2:
试题分析: D项,均为兼词,“于此”。 A项,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地”;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并且”。 B前者为连词,表目的,“用来”;后者为连词,表原因,“因为”。 C项,前者为代词,“其中的”;后者为连词,“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句意和标志词来判断,译文: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小题4:
试题分析:苏轼是与当地人士一起重修亭子,而非“命令”;文章并不着意写修建之“苦”,更无建成后之“苦”,而是着意写苏轼渴望有这样一个亭子,以及亭子建成后带来的愉快。
小题5: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庐于江上:状语后置。庐:居住。(2)百围千尺:百围之大、千尺之高。加:加于其上,意译为“砍”。以斤斧:用斧子。(3)所以:……的原因。于是:在这里。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先是,右丞相襄奏移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
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
(《金史·列传第三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阅岁:过了一年
B.方今何道使民本业、广储蓄务:致力于
C.如是而农不劝:劝说
D.傅以伯达尝冀州学修:兴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     )(2分)
A.因陈正名从谏之道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
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
C.布德流化,必自近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
D.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当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任职不久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了。
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
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5分)
(2)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书何易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③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曲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以其有史官在。
(节选自《中国历代传记精选读本·书何易于》)
【注】①重榷管:加强专卖管理 ②矧(shěn):况且 ③上下考:唐朝考核官吏,分上中下三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B.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窜:安放
C.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状:情形
D.不欲紧绳百姓绳:勒逼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易于知民甘苦、挺身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     ②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③易于考止中上    ④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    ⑤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⑤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易于在刺史泛舟东下游玩时,为了不打扰百姓的耕蚕,亲自引舟,刺史问状后,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愤怒的回去了。
B.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没有弹劾他。
C.何易于在督赋、督役、馈给权势、擒盗等方面都治状突出,传记通过“易于考止中上”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用意深刻。
D.像何易于这样的县令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作者因此对朝廷搜求人才、地方官员举荐贤能一事产生了质疑,提出了冷峻的批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5分)
(2)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焉      称:被称道
C.仲尼而作《春秋》      厄:困穷
D.则仆偿前辱之      责:责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文王拘演《周易》摇尾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C.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可濯吾缨
D.至激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
小题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19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③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④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武王是西伯昌的儿子。
②太公:即姜太公姜尚。
③严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40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④傥:假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宗:尊奉
C.天之报善人施:措施
D.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
小题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便征讨纣王,又认为周伐纣是不仁之举,后来便“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2分)
                                                                
(2)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3分)
                                                                
(3)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2分)
                                                                
(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3分)( )
A.(1)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2)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B.(1)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2)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1)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2)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1)亲族裒钱三万遗之。(2)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小题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分)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