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 阅读材料:(12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12分)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3)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并分析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5分)
(4)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上有何重大发展?(2分)
(5)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2分)
答案
(1)林则徐(1分) 
(2)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原因:脱离当时中国实际。(5分)
(4)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2分)
(5)***思想(1分)***理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林则徐开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具体活动有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炮船,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结合所学,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开展洋务运动,
(3)结合所学;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戊戌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最终未能成功。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曾照搬俄国革命道路,出现“左倾”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照搬苏联的计划体制。
(4)结合所学,孙中山晚年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5)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了***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了***理论。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关于作用、地位、局限、特点、时间等限定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12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主要考察你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中国文化也艰难的迈上近代化之路。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如图,依据图片信息,分别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6分)

(2)上述著作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据此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6分)
(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结合所学归纳***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B.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丈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认为他“实倡先声”是指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化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变化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8分)
变化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概括指出上述三个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