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答案

(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4分,答对2点即可)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4分,答对2点即可)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2分,答对2点即可)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6分,答对3点即可)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6分,答对3点即可。如果考生只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没有阐释,则各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清末民国时期,新式的交通工具和传统的交通工具并行于世的现象;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及所学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外因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促进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内因方面,清末洋务运动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国的成立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造出争气车,献给***”、“还是水平问题啊”等关键词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发展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有: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可以得出“尴尬”指的是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知识,城市国企改革,使下岗工人的增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核心考点
试题【(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A.商品市场扩大B.经济结构转型C.商业广告创制D.推销技术革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有了公平正义的概念,有了国际交往准则。尤其是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法理上不支持“强者欺负弱者”。由此可知下列观点不当的是
A.落后就要挨打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D.人权高于主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