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启蒙运动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材料反映的思想有①反封建专制    ②民主共和        ③生而平等       ④天赋人权A.①③B.②③C.①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材料反映的思想有
①反封建专制    ②民主共和        ③生而平等       ④天赋人权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材料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选C。
核心考点
试题【“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材料反映的思想有①反封建专制    ②民主共和        ③生而平等       ④天赋人权A.①③B.②③C.①④】;主要考察你对启蒙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些学者认为,洛克撰写《政府论》是为一次已经成功的革命进行总结和辩护,而另有学者却认为,他实际上是在呼唤革命、设计革命后的政治体制。判断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主要的依据应该是
A.洛克的家庭出生、学习经历和研究过程
B.《政府论》的主要内容
C.《政府论》的写作背景、出版和发行经过
D.学者对《政府论》的评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该材料出自
A.《社会契约论》B.《论法的精神》C.《哲学通信》D.《物种起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A.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D.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方文明史》谈到:“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B.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
C.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D.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近代中国学者郑观应认为:近代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尊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为维护中国尊严,回应上述挑战,中国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为此他著文写道:“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慨曰夷狄,向来划疆自守,不事远图。通商以来,各国恃其富强,声势相联,外托修和,内存觊觎,故未列中国于公法(即国际法),以示外之意,(这句话的含义是把中国排斥于国际法之外,与中国打交道无需按国际法办事)。而中国不屑为万国之一而列入公法,以示定于一尊,正所谓孤立无援,独受其害,不一可不幡然变计者也。”“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分夷夏?如中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公法。所谓彼教之来,即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摘引自郑观应《论公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9分)
(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郑观应为回应西方主导国际法体系挑战提出的对策。(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