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墨子...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墨子倡导节用的主张
C.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主张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故选C。A项说的是经济政策,材料无法体现那;BD项倡导的节用主张和农业的耕作技术的进步材料也无法体现。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核心考点
试题【《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墨子】;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的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A.小麦和水稻B.小麦和粟C.玉米和水稻D.玉米和甘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