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燥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八月的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来,母亲起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来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了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1、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
     →筹借学费→     →外出打工
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5、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可以是对文章的赏析,也可以是对人物的理解,请写在下面。
                                                                                                                                                              
答案
1、路边盼信,撕通知书 
2、突出天气酷热,烘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3、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
4、暗示出生活的艰难,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5、参考:人物的语言描写简洁传神,如“京城的,比我的好。”
“上海的,也不差”,体现了两人喜悦之情,也可看出手足情深。
核心考点
试题【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选文有改动)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文中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问题:
1.“小船又飘回来”的“飘”照应前面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中
     “敌人的愿望”指的是: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_____________的心理活动。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黑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中哪一句话从侧面表现了老头子对抗日队伍所起的作用?
                                                                                                                                 
题型:北京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题型:陕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缓缓地摘下了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   
       他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1)上面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他”的身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