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诗情爱意赋青苔  诗人常将眼光投向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所谓情有独钟,比如说青苔这东西。  青苔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它毕竟是一种生命。唐人刘...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诗情爱意赋青苔

  诗人常将眼光投向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所谓情有独钟,比如说青苔这东西。
  青苔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它毕竟是一种生命。唐人刘禹锡在名篇《陋室铭》中就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青苔”对“陋室”的映衬,便有一种荒芜凄凉之意吗?没有,在诗人的眼里它恰恰成了一种陪伴的生命,充满了生机。
  诗人咏青苔,其中咏的是心志。我想起以一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的王勃,他在未被人们发现前曾写下一章《苔赋》,其中有:
  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叶,无迹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来幽而自整。
  这是一幅对青苔的生动写照。诗人借青苔的特性同世俗作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那种遗世独立与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我于是读懂了:这青苔正是那些独特人物的化身。
  为了给青苔正名,清人袁枚写下一首《咏苔》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你瞧,竟然可以拿青苔来与牡丹媲荚,诗人的赞美之情溢满诗行。不错,青苔是不应该被人遗忘的,“青春”里透出一种执著而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视而不见吗?
  从青苔的身上,我见到了一种君子风度,坦然、安然、超然、昂然……这正是我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心中涌动着诗情,在一个晚上终于吟成了这么一首绝句:
                  立壁阴隅独自吟,诗意铺绿见初心。
                  平生寂寞从容笑,只爱超然寄愫情。
  每当我走过老桥或穿过古巷,每当我徜徉在山林或漫游在花径,凡是有青苔的地方我总要顾上几眼,倾注心中的爱意。
  于是,脑子里常常闪出青苔的影子。
1.在文中横线上默写出刘禹锡描写青苔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们为什么会对青苔情有独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王勃的《苔赋》中,你能够看出青苔的生长特点及生活习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君子的风度”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抒发诗情画意,也为青苔赋一首小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因为在诗人眼中,青苔成了一种陪伴的生命,充满了生机,显示了遗世独立与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透出一种执着而顽强的生命力。
3.青苔没有枝叶,没有芳香,喜阴好静,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角落。
4.坦然面对生活,充满活力,表高不俗,执著独立。
5.示例:友人说/“感觉你的阴暗面似乎多了点“/其实/他不知道/我善于迂回到阳光背后/思想观察/那是因为/我怕阳光/误导了我的视线。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诗情爱意赋青苔  诗人常将眼光投向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所谓情有独钟,比如说青苔这东西。  青苔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它毕竟是一种生命。唐人刘】;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②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③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④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
  ⑤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的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⑥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⑦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⑧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⑨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⑩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  ) 风(  ) 广(  ) 人(  )
2.作者认为旷野与城市的关系怎样?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①自然段的句式,再写一句,来揭示“城市”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是靠什么手段生存的?你对它的这种做法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⑧自然段介绍那位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的故事,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
A.如果人们不能好好地善待旷野,那么有一天城市将被旷野吞没。
B.皮如果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附着了。
7.第⑩自然段作者认为“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你认为“最佳间隙”应该是多远?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下列现象属于旷野的“反扑”的是:(   )
A.江河湖海被白色垃圾所污染。
B.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和酸雨现象有所增加。
C.土地日益沙漠化。
9.纵观全文,作者对人们漠视旷野的做法是很担忧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担忧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生命、生命!
  ①一个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②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是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
  ③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④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⑤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⑦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折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⑧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⑨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折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⑩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音,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⑩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⑩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内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两次把小蜜蜂踩入沙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个称呼小蜜蜂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小蜜蜂态度的变化,这两个词语是____、____。
5.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⑧段写道:“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一一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文中对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词汇来赞美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山里,那一片竹林
  清晨,我和同事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来到竹林。顺着山间小道直入竹林中去,瞬间,几个人淹没在竹林里,被竹子围了个____。
  同事来自竹乡,于是侃侃而谈。竹子种类很多,可分为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等。我们见到的是毛竹,高大、笔直、粗壮,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错,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良好功能;其“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更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一番介绍,让我_______________。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列其中。竹子虽没有鲜花艳丽的色彩,亦无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它昂首挺立,宁折不弯。
  我还品尝过竹子的滋味。那是一次到山里看农家旅游。茂密的大山里,栋栋小屋就竹取材建在山腰上,屋子里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凳子、椅子、台子等摆设几乎全是用竹子做成的,整个小屋一派天然、清香。中午在农民家就餐,吃的是有生以来首次吃到的竹筒饭。蒸熟的米饭有着特殊的香甜味,吃起来满嘴清香中夹杂着淡淡的甜味。
  徘徊在竹林里,竹子的风姿撩拨起我的思绪。历代文人墨客醉心竹林,流连往返,留下许多____________的佳作,尤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代表,他在山东潍县做七品县令时,送给巡抚一幅竹画,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痰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以竹抒发内心情感和忧思民间之苦,正是郑板桥为人民做官的独到之处。
  我爱竹子,更爱那片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竹林。
1.请根据文意,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竹“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请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全文,你知道了作者为什么爱竹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竹的诗句和对联。你能根据下面的上联,写出下联吗?
上联:宜和竹论虚和实,
下联:______________
5.文中引用郑板桥的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阅读《父亲》完成问题。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