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山市》,回答下列问题。(12分)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山市》,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小题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2分)
①高插青(         )        ②连六七里(          )
③黯然缥(           )        ④忽如拳如豆(            )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①相惊疑(        )          ②始为山市(          )
③窗扉皆开(        )        ④如星点(         )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①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小题4: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这些时间词表明了山市变化具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

小题1:①míng  ②gèn  ③miǎo  ④shū
小题2:①看   ②明白   ③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④ 通“才”,仅仅
小题3:①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②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小题4:)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变幻莫测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注意”,否则就会出现解释词语的现象。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对,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内容。
小题2:试题分析:“顾、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接近,根据语境即可作答。“”是活用字,“”是通假字。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往来屑屑”等。根据上下语境推断,应译为“来来往往”,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审题的要点,我们要从前向后寻找,如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把它们提取出来作答。第二问,分析这几个词语,都表示的时间极短,可知,山市是变幻莫测的。
点评:综观全文,不可断章取义。即要整体感知文章,这样文章所写的内容和事物的特点理解得才全面、正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山市》,回答下列问题。(12分)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略无处(      )  ②月(       )③飞其间 (        )④素(      )
小题2:解释加横线的词语。(4分)
①沿阻绝(        )      ②夏水陵(     )
③虽乘御风(        )    ④引凄异(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                                                                             
小题4:从作者对三峡四季景象的描绘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不见月(    )   ②湖中人鸟声绝(    )
小题2: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下白长烟B.飞漱其又何
C.孥一小舟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D.多趣味此皆
小题3: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小题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小题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面的加线字。(4分)
(1)有仙则(        )              (2)(         )
(3)惟吾德(         )             (4)白丁(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小题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小题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悍吏之来吾乡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