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面的加线字。(4分)
(1)有仙则(        )              (2)(         )
(3)惟吾德(         )             (4)白丁(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出名(2)这(3)品德高尚(4)没有学问的人 (4分)
小题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2分)
小题3: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
小题4:不同意。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名”是名词动用;“馨”是由“香气”引申为“品德高尚”,“白丁”与文中的“鸿儒”相对。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名篇,学生熟悉。解释古文中字词,不能只盯字词的本义,必须依照句子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本题中的“馨”,就是如此。
小题2:
试题分析:句中“之”是虚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用解释。注意“丝竹、案牍”的指代义,而非本义,注意“形”的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搞清了“之”的作用,句子很容易就翻译出来。翻译文言句子,是理解句意的前提。翻译句子,必须首先搞清句中的词义或作用,最后还要疏通一下句子,力求通顺。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用原文回答,就是填写句子,不可多字不可少字,“原因”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有关,“环境”指的是“陋室”周围的自然环境,而非作者生活“交际环境”(与人交往),要注意区别。
点评:本题有点难度,解答此题,不仅要求学生对古文背得很熟悉,还要求学生理解内容,每句写什么,所以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小题4:
试题分析:想想古代“隐士”生活的原因,理解“消极避世”含义,再分析作者写“陋室”的真正目的,然后作一解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易被题目误导。理解古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及写作背景,作一全面的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小题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小题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悍吏之来吾乡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蚕(雷抒雁)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⑤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⑥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⑦她简直要跳起来了!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⑧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 蚕,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材料二:蝉(节选)(小思)
①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A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②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B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③17年埋在泥土中,C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④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
小题1:读完材料一,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所讲述的故事。(2分)
小题2:结合材料一第⑤段内容,在第⑧段的“    ”补写出合适的句子。(2分)
小题3:材料一中:“蚕”简直要跳起来,简直要飞起来了,一“跳”一“飞”包含了“蚕”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用第一人称描绘一下“蚕”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小题4:材料二中,作者对“蝉”起初是很烦的,从文中哪一个称呼可以看出来?(1分)
小题5:仔细揣摩,说说材料二的结尾处加线的“过” 为什么不能去掉?(2分)
小题6:作者反复强调“一个夏天”,其用意何在?(2分)
小题7:这三处划“   ”的句子所饱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具体说说。(3分)
小题8:你觉得在朗读文中的“一个夏天”四字时,重音应该在哪个词上?(1分)
小题9:从“蝉”和“蚕”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人生启示?请写出一条。(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塞翁失马(14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小题1:解释加线的词语(4分)
①人皆之 (       )  ②其马胡骏马而归 (       )
③堕而折其 (       ) ④一年,胡人大入塞 (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小题3:选出加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A.马无亡而入胡又名“鬼市”云
B.三人行,有我师焉。其子曰:“不筑,将有盗。”
C.人不知不愠马无故亡入胡
D.此独跛之故定神细视,丛草为林
小题4: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2分)
小题5:这个故事后来演变出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请另外再写出一个与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相近的两个成语或格言警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两篇古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释】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语。(4分)
(1)其两膝相者(   )
(2)右臂支船(    )
(3)机则立吠不止(    )
(4)观者以为神(     )
小题2:下面句中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贻余核舟一 背塾师
B.高可二黍 凿木人长寸
C.能径寸之木 观者异为神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虽黠者不能辨其真与伪也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小题4:甲文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在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写起?(2分)
小题5:乙文写道:“黄子履庄,少聪颖”。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履庄“少聪颖”的具体表现。(2分)
小题6: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王叔远、黄履庄艺术作品的特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