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西贝先生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网络祸害不了文学
西贝先生
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北京青年报》3月9日)
看到这则新闻,愤愤之余额手称庆,亏得麦家也就一码字匠.若假以权力,网络临灭顶之灾也未可知。
在我的心里,一直认为作家担负着世间所有的人文关怀,以侠骨柔肠妙手文章立于世。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至于丢掉笔,拿起枪的则另当别论。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虽然他们与权力无缘,但对权力充满了渴望,所以他会口出暴力的言语。
诚然,在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发表作品已经不是作家的专利,任何一个粗通文墨会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觅得一处自己的习作园地.且可以在想耕作时,把自己的心情、感悟、一日简单如流水式的生活记录下来,或者转载抄来的文字贴上去,供自己或者拥趸者欣赏。这本来没什么,网友的写作也不见得就是文学创作,兴致所至率性而为,自寻乐意而已。在大量的文字中,有价值的,被读者认可的,与传统文学还算合拍的文字的确不多,可以拿出来刊印成书发行的更少。这样的文字占用了不少网络资源,对于这些东西,网络经营商倒没说啥,作家麦家却不乐意了。
网络写手写得好不好,与文学靠不靠边,原本也没有要谁来操心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事情,麦家喊打喊***,发狠要灭掉,所为何来?我想,如果说读者是一块蛋糕,那么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在争抢同一块蛋糕。只有争夺生存权的时候才会发生摩擦,才会水火不容。果然,麦家说了,他去年写了一个短篇,评论界反映很好(评论界的反映是需要怀疑的),但没人看,很痛苦。原来如此。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和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麦家经历过繁华与荣耀,如今迎来门前冷落的时代。我想不是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减弱了,而是他生活的源泉被过分开发了,又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所以作品显得寡味了。他不是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这样对自己的写作又有什么好处?对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他们对网络欣欣向荣的一面视若无睹,把自己的作品定位于纯文学,抱残守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以至于文学之路越走越窄,于是声言文学穷途末路的时代到来了。
须知,文学自我修复和包容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只要不人为设置障碍横加干涉,用麦家所言“灭掉”什么的方式来干扰,文学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这样未必没有前途。而挥着斧头的修正,也未必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恶果。所以说,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能够危害文学的只有失去节制的权力。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选自2010年4月12日《长江日报》)
小题1:.作者认为麦家说出“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给我一个权力,我就要灭掉网络”这样的论断的原因在哪里?(2分) 
小题2:.麦家的态度代表了一些体制内作家对网络文学的态度。麦家的态度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而本文的作者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4分)
小题3:.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3分)
虽然作家的笔下也有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但冤冤相报.砍砍******,要死要活的血腥战事与远离权力的笔杆子们基本无缘。
小题4:.在阅读短文的基础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一个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携手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大赛。15家承办网站共收到4万多部参赛小说,符合参赛条件的10777部,总字数超过12亿,作品总浏览量突破31亿人次,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270万人次。
材料二:近年来个人博客的成熟和壮大,更是掀起了一场全民写作运动,如今短快结合的微博更是可以让网络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写作。可以说“人人都是文学家”不再只是一个平民梦想!
网络文学与作家的传统文学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您归纳概括。
小题5:.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语言上有些什么风格特点?请举例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麦家因为自己的小说读者寡,就归咎于网络文学,认为是网络抢了他的读者,砸了他的场子,所以心怀不满。
小题1:麦家:不乐意网络文学的发展,不去网络中学习,却归咎于网络的侵扰,想置网络于死地。作者:网络祸害不了文学。
小题1:作家们可以用笔表现战争、暴力、争斗等与权力有关的镜头或场面,但是因为作家们是没有权力的,所以作家们一般都是与战争、暴力、争斗行为无关。
小题1:网络文学:发展的迅速性、阅读人群的广泛性、写作的随意性,不强调文学性等。
小题1:文辞犀利,对麦家的论断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批评,如作者对麦家的一系列的剖析,就像把麦家的思想灵魂在解剖给读者看。在修辞上还适当地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如“麦家的‘豪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些作家的心里未必是安宁恬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麦家的委婉的讽刺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网络祸害不了文学西贝先生作家麦家在“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文学沙龙上言辞激烈地指斥,“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假如】;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文字是国家安全的防火墙
①对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分裂。什么是维护国家安全最有效的防火墙?不是军队,不是警察,而是文字。
②中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头号功臣当属秦始皇。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最大的功绩是在全中国统一了文字。倘若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只统一地域和军队,并未在中国统一文字,今天的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是文字统一。
③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说明侵略者清楚,光靠武器无法征服异国,最终让被占领者臣服,还要靠文字。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法国19 世纪被普鲁士占领后,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异国占领者的强迫下,最后一次使用法文授课,第二天,这所学校的教师只能使用德文授课。《最后一课》的核心展示,即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到今天依然没有分裂,我们拥有统一的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1949年后,我们有个令人后怕的举动,单方面修改文字,将汉字简化。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好在简化汉字只属于换汤不换药范畴,没有伤筋动骨。假如1949年后大陆大刀阔斧修改汉字,使得两岸原本统一的文字形同陌路大相径庭,势必威胁国家安全,导致分裂。
⑤今天,中国的统一文字再次受到威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想起《国歌》中那句最振聋发聩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什么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英语。
⑥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在中国本土,考大学、评职称、求职等等都有英语门槛。小学一年级甚至就开设英语课,更有举目皆是的双语幼儿园。试想,在孩子尚未熟练掌握母语时,就让其学习英语,给英语以和汉语分庭抗礼的母语地位,当年侵华日军和侵法普鲁士军靠武器和鲜血才能争得的在异国学校里开设占领国语言课程的先例,如今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中国的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实现了。
⑦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CCTV,WTO,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水稻杂交能提高产量,文字杂交的结果将是威胁国家安全。
⑧为了国家安全,小学有必要停止英语课,因为小学是一个人掌握母语的关键时刻,待我们的孩子先入为主扎实掌握母语后,在中学再适当了解英语;高考取消英语;严禁主流媒体使用英文缩写代替中文……
⑨新中国六十华诞时,我们务必要检阅伟大中文在祖国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纯正性,因为文字才是国家安全真正的防火墙。
⑩中文万岁才有中国万岁。                    (选自2009第12期《向导.新品》)
小题1:、请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小题2:、第⑦段中为什么要提到水稻杂交技术呢?(2分)
小题3:、第⑩段为什么要独句成段?(2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小题5:、阅读下列材料,从中选出一则最适合本文事实论证的材料,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3分)
材料一:1931年9月,吉鸿昌到达美国,却接二连三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招待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竞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随即,他找来一块木牌,用中文写上“我是中国人!”
材料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为日寇占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针指向10点30分,太阳旗插进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刷”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泣声……
材料三:陈天华1903年留学日本。当听到沙俄侵占满洲、清王朝准备和它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悲愤欲绝,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咬破手指,拿出一叠纸,用血指写道:“救国!”随后,手不停画,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起来斗争……他一连写了几十幅,因流血过多而晕倒,晕倒时还高呼:“救国!救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5分) 。
低调 人生的黑金
①像谦卑的庄稼,在七月的阳光里,低下深思熟虑的头颅,当我们讴歌丰收的幸福时刻,庄稼不语,它只是低调倒在镰刀的怀里,顺着汗水的脉络,走向粮仓,成为来年春天引爆大地的种子。这是低调的无声之美。
②像巍峨的高峰上沉默的松树,在大雪压顶的时候,凛冽的寒风狂野地掠过,那些秀于森林、笔直地企图凌云的枝干最先被折断,而那些低调弯曲的枝干却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积蓄着蓬勃的力量,不被寒风积雪所摧毁。这是低调的力量。
③像遥秋的篱笆墙里的菊花,风刀霜剑严相逼,万木凋零,只见一朵朵菊花握成铮铮的拳头,淡泊墙外的赞美,低调地把一层层霜抖进泥土里,磨炼骨肉,给那些被风霜蒙蔽双眼的人们以生活的信心。这是低调的魅力。
④万丈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看,进门忘记低头的人总是最先被碰伤;风光时得意忘形的人,走下舞台最容易摔跤;成功时忘记自警的人,最终跌倒在自己埋设的优势陷阱里;辉煌时放松进取的人,享受了短暂的掌声后,最后比谁都凄凉。
⑤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来后,它就点亮了黑夜!
⑥低调,如同脚下的门槛,我们习惯于仰视高处的门顶,漫不经心地迈过门槛,然而当生活遭遇不测的时候,最先抵挡洪流伤害的却是门槛! 
⑦低调,如同丑陋的河蚌,坚硬粗糙的外壳经历了波浪的洗礼苦痛,最后孕育出的却是珍珠!在它久病河床苦苦经受煎熬之际,我们看不到它内心的抗争,然而凶险波浪退去,它却给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
⑧低调不是退缩,也不是无为,而是一颗成熟的心灵经历人生百态后呈现的一种朴素风景;低调不是平庸,也不是无争,而是一种达观的胸怀淡薄生活所得后展示的广阔。这种广阔波澜不惊,宠辱不动。
⑨为人处世,一个低调的人,就像一支黑夜里静默燃烧的蜡烛,它是崇高的。
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低调的人,他不与世界争。立如诗人兰德所写的:“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低调是一种品位,拥有这种品位的人,在尘世间似乎看低了自己,却在人格上提升了自己。低调是一种风度,一种魅力,这种风度不张扬,不外显。
⑾或许,低调是一种沉默的灵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出的淡淡芳香,就像那阳光爬过墙头,开着淡淡的花儿,微笑着给路人捧出长长果实的丝瓜。或许,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切都会贬值,一切都会慢慢化为尘埃,而低调,这人生的黑金,却以独特的光芒,给我们划开了一道透过人生阴霾而露出彩云的晴空。我们,揣着这黑色的金属,沉默着走向高处。
小题1:.本文的标题对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文章开头三段写“庄稼、松树、菊花”,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3:.本文倡导“低调”,为什么却在第④段里写了与其不同的“四种人”?(2分)
小题4:.第⑩段引用兰德的话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5:.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3分)
低调,如同不起眼的煤,没有人会在意它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它被有力的手臂掘出来后,它就点亮了黑夜! 
小题6:.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请你从中选举一例,品析其表达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14分)
读书贵有疑
胡忠伟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读《孟子》中的一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再看朱熹的注释:“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他十分纳闷——因为生长在南方,偶见的“衣褐者”多是富贵之人。“名虽褐,而实则绒(细羊毛织品)也。”于是,他向老师质疑:“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既云贱矣则当从约,短一尺省一尺购办之资,少一寸免一寸缝纫之力,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李渔颇感失望,疑问数十年未解。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牧民自织牛羊毛以为衣,皆粗而不密,其形似毯,所以“人人皆褐”。可是牧民为什么不知节约物力人力,一律穿那“宽则倍身,长复扫地”的“毯”式服呢?原来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日则披之服,是夜用以为衾,非宽不能周其身,非衣不能尽覆其足”。
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6日)
小题1:.作者在文中具体阐述了怎样的观点?(2分)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作者以“读书贵有疑”为题目,不仅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启人心智。请你结合文本谈谈“质疑”的方法。(2分) 
小题6:.作者认为:“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请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耳根的清静(16分)
王开岭
⑴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⑵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⑶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⑷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吧。
⑸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的耳朵是有福的。
⑹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⑺刹车声、喇叭声、施工声、装修声、铁轨震荡声、机翼呼啸声、高架桥轰鸣声……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⑻一个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音量。他并不关注是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制暴。
⑼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呢?
⑽耳塞?地下室?把窗户封得像砖一样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风?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种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⑾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和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
⑿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⒀不是吗?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美食,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工夫。
⒁口福和眼神俱饱矣,耳福呢?
⒂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我一直当做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至遇到一位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⒃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隔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一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⒄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耳朵被磨出了茧子。
⒅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⒆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读者》(有删节)
小题1:、细读四、五两节,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童年时期我的耳朵是有福的。(3分)
小题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4分)
(1)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
(2)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藏身,双手捂耳也没用。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4分)
小题4:、明人陈继儒认为“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在你的心中,销魂之听又是什么?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不少于50个字。(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12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成语“伊于胡底”典出《诗经》,用于对不良现象表示感慨)。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⑨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皎:白而亮)。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⑩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小题1:.阅读第⑥段,请你说说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证明“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一观点的。(4分)
小题2:.怎样理解“答案皎如天日”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驳斥了“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你认为读书有用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小题4:.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叙述要简明扼要。(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