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1分)“沙漠章鱼”——千岁兰在非洲纳米比亚和安哥拉边界的纳米布大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名叫千岁兰。顾名思义,这种植物可以在干...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1分)
“沙漠章鱼”——千岁兰
在非洲纳米比亚和安哥拉边界的纳米布大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名叫千岁兰。顾名思义,这种植物可以在干旱的沙漠中生活上千年,据科学家测定,最长寿的一株千岁兰已经活了2000多年。

纳米布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年降水量不足25毫米,有时整整一年都不下一次雨。我们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千岁兰竟能屹立不倒,长存千年。千岁兰一般生长在沙漠中宽而浅的谷地内,根深深地扎在沙石之下,它们的茎十分发达,最长可达两米,直径最大可长八米。也就是说,千岁兰的高远不及它的粗,虽然这样看起来不够壮观,却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避免被风暴折断。
每一株千岁兰的顶部边缘都长着两片长长的叶子,宽约30厘米,长约2至3米,这两片叶子一旦长出后,就与整个植株相伴终生,不离不弃。千岁兰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因为千岁兰的叶子里含有许多特殊的吸水组织,能够吸取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使它能够在久旱不雨的沙漠中有力地存活下来。
当然,天下之事,有利必有弊,叶片越大,越容易失去水分,也越容易枯死。
千岁兰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干早、沙石的不断磨损、狂风的蹂躏,叶片前端最容易失去水分,从而干枯。可是,要想获取空中稀有的蒸汽和水分,又必须保持叶片旺盛的生命力。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千岁兰将珍贵的水分储存在粗壮的颈部内,前边的叶子枯死了,后边新生的叶子就赶紧补上,如此循环,生生不息。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它的叶子不老、不衰、不损伤。而事实上,千岁兰叶子基部有一条生长带,那里的细胞有分生能力,不断地产生新的叶片组织,前面的刚刚干枯,后面的就紧紧跟上,以补充叶片的损失。一些存活了上百年的千岁兰,叶子往往被分裂成许多的细片,大风一吹,就散乱扭曲,远远盟去,犹如一只只匍匐在沙漠上的大章鱼,因此千岁兰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沙漠章鱼。
千岁兰是雌雄异株植物,开花时许多穗状花序在茎顶部边缘上生出。由于花序有鲜红的苞片,因此颇为艳丽,为沙漠增添了异彩。千岁兰年年开花。在茎顶上表面,出现一些同心沟,在同心沟的外方沟内抽出球果状的花序;花片鲜红色。种子的外面有翅膀,随风散落到各处安家。
尽管千岁兰生长在大雨十分罕见的环境中,但由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沙漠上牛毛细雨经常光顾,因此沙漠上的千岁兰不但旱不死,反而能长命千年,形成了世界上最为珍奇的植物景观。
——节选自《百科知识》第121期(有删改)
小题1:从内容上分,这篇文章属于           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        。(2分)
小题2:为什么“千岁兰”被称为“沙漠章鱼”呢?(2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据科学家测定,最长寿的一株千岁兰已经活了2000多年”一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删除?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5:“千岁兰”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能长命百岁、不断繁衍呢?(2分)
答案

小题1:事物说明文     千岁兰
小题2:叶子往往被分裂成许多的细片,大风一吹,就散乱扭曲,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只匍匐在沙漠上的大章鱼,因此千岁兰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沙漠章鱼”。
小题3:列数字 准确具体的说明了千岁兰的茎非常粗,让它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特点。(只说出准确具体不得分)
小题4:不能,“据科学家测定”一词表面了这一信息的来源,如果删去,这个信息就缺乏说服力,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千岁兰的叶子里含有许多特殊的吸水组织,能够吸取空气中的少量水分;种子的外面有翅膀,随风散落到各处安家。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千岁兰,很容易会得出,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很容易做此题,在原文中就能找到“沙漠章鱼”的相关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根据分析,本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要求学生必须识记,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据科学家测定,写的是数据来源,同时“据”也有猜测之意。
小题5: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从文章中找出其耐旱,超强生命力的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1分)“沙漠章鱼”——千岁兰在非洲纳米比亚和安哥拉边界的纳米布大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名叫千岁兰。顾名思义,这种植物可以在干】;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h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目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待。(选文有删改)
小题1: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2: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定义。 (2分)
小题3: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2分)
小题4:第④段为说明“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1 2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小题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3分)
小题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分)
小题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3分)
小题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一棵死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①某个清晨,密林深处的一颗古老的橡树倒下了,一些受惊的动物仓惶而逃,然后又是一片寂静。
②虽然一棵老树的“去世”会使人很伤感,但这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或许人们还不知道一棵死树能为很多植物和动物提供食物及避难所,同时这些植物和动物又渐渐地将树分解,使其变为泥土重新被植物所利用。白蚁、甲虫及另外一些靠树木为生的昆虫是死树的第一批“入侵者”,因为她们能以粗糙的树皮为食。如果仔细观察过一棵死树的树皮,会发现树皮里面有很多“隧道”,而入侵昆虫就把卵产在这些“隧道”中。
③当然,当一些树木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时,早已有昆虫和其它一些分解者在其体内生活了。这一迹象表明,如果树皮受到了损伤,会促使昆虫的入侵。当入侵大树的昆虫从上到下把整个树都消耗殆尽时,树就死去,这也许就是那棵老橡树死去的原因。
④现在这棵树已经倒下。树生昆虫使它变得很松软,甚至把它搞成糊状,这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苍蝇等。当这些昆虫成倍增长时,也招来了它们的“克星”,如蜈蚣、蜘蛛、癞蛤蟆、啄木鸟等。有时候当一棵树倒下时,它已经被蛀空,那么它又会变成浣熊、花栗鼠和蛇的“乐园”。
⑤ 但是在所有寄居树木的生物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分解者却是真菌和细菌。真菌是一种不含叶绿素的植物,必须从其它植物中获取营养。当芽孢(真菌的种子)着生在一棵潮湿而腐烂的树上时,它就生长出像根一样的菌丝,菌丝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溶解了木质素,这样真菌就能吸取其中的营养。人们很有可能注意到,蘑菇(真菌的果实)在一场温暖的大雨过后如雨后春笋般突然从地下冒出来。蘑菇能产生成上千万个孢子,但只有极少数的孢子能“找到”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⑥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菌也是一种植物。虽然它们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枝条,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细菌通过将碳素不断地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森林中的许多生物能依赖这棵死去的橡树生活很多年。最终这棵橡树开始支离破碎,碎末混入泥土,形成腐殖质。这种类型的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适宜新种子萌芽与生长。
⑧当人们漫步森林看到倒在地上的大树时,也许没有想到,就在它们的下面,是树木释放其营养的地方,也是萌发新生命的地方。
小题1:对“森林中的许多生物”分类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树生昆虫、真菌和细菌、某些动物和植物
B.昆虫、真菌和细菌、植物、动物
C.树生昆虫、真菌、细菌、某些动物
D.昆虫、真菌和细菌等植物、某些动物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树皮受到了损伤,会促使昆虫的入侵,尽管树木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B.当树死后,树生昆虫使它变得更松软,甚至把它搞成糊状,这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苍蝇等。
C.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
D.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的作用。
小题3:对细菌在分解树木过程中的关键性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接通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链条。
B.能将植物中的养分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C.能将植物体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能使植物体内的碳素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小题1:、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2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2分)
小题3:、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3分)
小题4:、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①措施   ②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
去除饮水中可能致命的细菌或许会成为纳米管最早的实际用途之一。
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能让细菌聚结成块的纳米管,随后就可以将菌块从水中滤出,并消灭它们。他们进行的实验很容易用于实践。
南加州克来姆森大学负责此项研究的孙亚平说,这种纳米管最初或可以用作水净化处理厂的过滤器。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化学通讯》杂志上。
新研制的纳米管能捕捉大肠杆菌O157:H7,即臭名昭著的“汉堡细菌”,被它污染的肉可能置食客于死地。他给纳米管表面覆上一层半乳糖分子,而半乳糖分子能与大肠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每根纳米管都覆有数以百计的半乳糖分子,因此能一举拿下大量细菌。
该研究小组还研制了能捕捉污染事物的另一种常见细菌――空肠弯曲杆菌――的纳米管。这种细菌多见于肌肉之中。这一次纳米管的表面富有甘露糖分子,它能与空肠弯曲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孙说:“我们正在研制富有能捕捉不同细菌的多种配位体‘糖’的纳米管。这是可行的。”
研究者认为,从理论上说,这种纳米管可以用于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不过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英国史密斯叔侄公司的彼得·阿诺得说:“将来,类似于这类碳纳米管的交互性生物材料有望选择性地捕捉和消灭致病细菌。”该公司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正在研制能加快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研制临床诊断用的纳米材料的英国奥克斯尼卡公司的凯文·马修斯说,孙的工作是传统无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极好例子,二者结合“提供的可能性超越了其中任何一种单独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摘自2005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注:“半乳糖”和“甘露糖”是配位体糖的两个具体种类。
小题1: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在上网搜索时,必须输入关键词。请结合本文内容,找出两个关键词。并结合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纳米管去除饮水中的细菌的原理。(不超过20字)
小题2:根据文章第四、五段的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纳米管是如何捕捉致命细菌的?
小题3:文章第六、第七段引用两位研究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第六段中探讨了用这种技术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的可能性,并引用研究者的观点指出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你认为这样做必要吗?为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