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1 2分)(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1 2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小题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3分)
小题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分)
小题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3分)
小题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3分)
答案

小题1:(3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1分,意思对即可)。作比较,打比方(2分)。
小题2:(3分)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2分,意思对即可)。举例子(1分)。
小题3:(3分)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的(1分)。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3分)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1分)。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第一句中心句来概括即可。了解有哪些说明方法,根据文段内容判断即可,注意要举出两种。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第一句中心句来概括即可。了解有哪些说明方法,根据文段内容判断即可,注意要举出两种。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说明文字,先理解“隔”“界”两字的意思,再从园林独特的设计效果上分析此句的含义,要把这种“效果”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辨析有无此修辞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1 2分)(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一棵死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①某个清晨,密林深处的一颗古老的橡树倒下了,一些受惊的动物仓惶而逃,然后又是一片寂静。
②虽然一棵老树的“去世”会使人很伤感,但这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或许人们还不知道一棵死树能为很多植物和动物提供食物及避难所,同时这些植物和动物又渐渐地将树分解,使其变为泥土重新被植物所利用。白蚁、甲虫及另外一些靠树木为生的昆虫是死树的第一批“入侵者”,因为她们能以粗糙的树皮为食。如果仔细观察过一棵死树的树皮,会发现树皮里面有很多“隧道”,而入侵昆虫就把卵产在这些“隧道”中。
③当然,当一些树木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时,早已有昆虫和其它一些分解者在其体内生活了。这一迹象表明,如果树皮受到了损伤,会促使昆虫的入侵。当入侵大树的昆虫从上到下把整个树都消耗殆尽时,树就死去,这也许就是那棵老橡树死去的原因。
④现在这棵树已经倒下。树生昆虫使它变得很松软,甚至把它搞成糊状,这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苍蝇等。当这些昆虫成倍增长时,也招来了它们的“克星”,如蜈蚣、蜘蛛、癞蛤蟆、啄木鸟等。有时候当一棵树倒下时,它已经被蛀空,那么它又会变成浣熊、花栗鼠和蛇的“乐园”。
⑤ 但是在所有寄居树木的生物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分解者却是真菌和细菌。真菌是一种不含叶绿素的植物,必须从其它植物中获取营养。当芽孢(真菌的种子)着生在一棵潮湿而腐烂的树上时,它就生长出像根一样的菌丝,菌丝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溶解了木质素,这样真菌就能吸取其中的营养。人们很有可能注意到,蘑菇(真菌的果实)在一场温暖的大雨过后如雨后春笋般突然从地下冒出来。蘑菇能产生成上千万个孢子,但只有极少数的孢子能“找到”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⑥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菌也是一种植物。虽然它们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它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枝条,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细菌通过将碳素不断地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森林中的许多生物能依赖这棵死去的橡树生活很多年。最终这棵橡树开始支离破碎,碎末混入泥土,形成腐殖质。这种类型的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适宜新种子萌芽与生长。
⑧当人们漫步森林看到倒在地上的大树时,也许没有想到,就在它们的下面,是树木释放其营养的地方,也是萌发新生命的地方。
小题1:对“森林中的许多生物”分类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树生昆虫、真菌和细菌、某些动物和植物
B.昆虫、真菌和细菌、植物、动物
C.树生昆虫、真菌、细菌、某些动物
D.昆虫、真菌和细菌等植物、某些动物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树皮受到了损伤,会促使昆虫的入侵,尽管树木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B.当树死后,树生昆虫使它变得更松软,甚至把它搞成糊状,这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苍蝇等。
C.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
D.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的作用。
小题3:对细菌在分解树木过程中的关键性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接通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链条。
B.能将植物中的养分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C.能将植物体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能使植物体内的碳素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①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②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③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④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小题1:、麦克古尔认为人类拯救地球应采取什么行动? (2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2分)
小题3:、最后一段中“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句中“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 (3分)
小题4:、 根据麦克古尔的观点,请你提一条拯救地球的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①措施   ②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
去除饮水中可能致命的细菌或许会成为纳米管最早的实际用途之一。
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能让细菌聚结成块的纳米管,随后就可以将菌块从水中滤出,并消灭它们。他们进行的实验很容易用于实践。
南加州克来姆森大学负责此项研究的孙亚平说,这种纳米管最初或可以用作水净化处理厂的过滤器。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化学通讯》杂志上。
新研制的纳米管能捕捉大肠杆菌O157:H7,即臭名昭著的“汉堡细菌”,被它污染的肉可能置食客于死地。他给纳米管表面覆上一层半乳糖分子,而半乳糖分子能与大肠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每根纳米管都覆有数以百计的半乳糖分子,因此能一举拿下大量细菌。
该研究小组还研制了能捕捉污染事物的另一种常见细菌――空肠弯曲杆菌――的纳米管。这种细菌多见于肌肉之中。这一次纳米管的表面富有甘露糖分子,它能与空肠弯曲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孙说:“我们正在研制富有能捕捉不同细菌的多种配位体‘糖’的纳米管。这是可行的。”
研究者认为,从理论上说,这种纳米管可以用于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不过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英国史密斯叔侄公司的彼得·阿诺得说:“将来,类似于这类碳纳米管的交互性生物材料有望选择性地捕捉和消灭致病细菌。”该公司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正在研制能加快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研制临床诊断用的纳米材料的英国奥克斯尼卡公司的凯文·马修斯说,孙的工作是传统无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极好例子,二者结合“提供的可能性超越了其中任何一种单独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摘自2005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注:“半乳糖”和“甘露糖”是配位体糖的两个具体种类。
小题1: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在上网搜索时,必须输入关键词。请结合本文内容,找出两个关键词。并结合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纳米管去除饮水中的细菌的原理。(不超过20字)
小题2:根据文章第四、五段的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纳米管是如何捕捉致命细菌的?
小题3:文章第六、第七段引用两位研究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第六段中探讨了用这种技术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的可能性,并引用研究者的观点指出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你认为这样做必要吗?为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9分)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因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小题3:根据第④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忽略真实世界的存在,转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虚拟世界?应该说,“低头族”是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7年起,全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3G时代,移动网络速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3G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于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领了一场通讯革命,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紧密结合,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急剧缩短。
移动网络和终端软硬件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应酬、聚会所占据,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时间。而移动终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然而,“低头族”的种种表现已经显现出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作用。
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此外,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
如何看待“低头族”的兴起呢?应该说,这种现象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文/王稀君,选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节。)
小题1:文章围绕“低头族”讲了四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描摹“低头族”的典型特征。B.分析“低头族”的形成原因。C.揭示“低头族”的社会危害。D.呼唤“低头族”要正视现实。
小题2:作者认为“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下面表述符合作者最终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A.错过了身体健康,出现头痛、眼疲劳、颈椎病等健康问题。B.错过了对自身的控制力,生命安全存在隐患。
C.错过了心理健康,出现对手机的心理依赖,情绪焦虑。D.错过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和美好,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产生了距离。
小题3: “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下面案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
A.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警方调出当时的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抢不停挥舞,可就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勾动扳机酿成命案。
B.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
C.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
D.湖北十堰一名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却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坑不幸身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