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一代学人傅斯年来新夏①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学人傅斯年
来新夏
①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中也多有一定的好感。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为地处两岸,他又未及下寿而英年早逝,于是渐渐淡出于内地学术界,甚至有些后起的文史学者已不太熟悉其人。傅斯年先生的一生,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②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脊梁,傅斯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奋不顾身地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组织社会各界,讨论“书生何以报国”的严肃论题,强化民族意识。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毫不矜持,豪饮闹市,与民众同在街头载歌载舞,共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而这种感情意识对反击当前海内外形形色色否定民族意识的谬论,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那么在心怀叵测的强敌压境时,只有一盘散沙似地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
③他一生中主要以教读和著述为业,主持过中研院、史语所、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教育、学术机构的领导工作,同时承担着繁重的课题,又笔耕不辍地研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他领导安阳考古大发掘的工作,不仅为发掘工作扫清大量障碍,还为发掘工作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他还抢救和整理了行将散失的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和遗存了大量参考资料。20世纪初期,中国四大文献的发现,傅斯年先生居其二,实为功不可没。他对办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九·一八事变”后,他走出书斋,以身教带动学生,还向学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他曾重点探讨学校教育问题,接连写出《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和《再谈教育问题》等文章以针砭时弊。而1950年冬,他在省议会对议员质询台大有关问题而进行论辩时,特别强调大学招生必须公平而不徇私,更不能放低录取水平的意见,由于慷慨陈词,情绪激昂而倒在讲台下,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
④许多人多以傅斯年先生好发脾气,说话直率而呼之曰“大炮”,这在知识分子中应是难得一见的。他能甩掉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谦谦君子、明哲保身等等惯习,努力摆脱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而我行我素地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抗战时期,他不满意国民党政府四大家庭中的孔、宋二家,激烈抨击孔祥熙,并写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时论文章,一时广泛流传,终于迫使宋子文的辞职。试问知识分子中究有多少能有此壮举?!他对后学热情关注,有时甚至会爱之深,责之切。这种真率性格,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却是知识分子中少有的可爱性格。
⑤任何人都会有过与不及的缺点,像傅斯年先生这样性格的人,更所不免,尤其常会有某些过头的事。最近著名学者袁良骏教授曾写有一篇题为《不必为贤者傅斯年先生讳!》的文章,议论傅先生某些过头的事,举出了两点:“一曰提倡‘全盘欧化",对西方文化崇拜得过了头”,“二曰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过了头”。文中举出了若干例证,也确是傅先生青年时期的一些过激言论;但袁先生并未忘记人物所处的历史氛围而做出分析说:“傅先生当时正是一名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有比较大的偏激情绪,并不为怪。成熟后,很多观点便修改了。”这就给历史人物一个比较公允的评论。
⑥从学术成就和性情为人看,傅先生应该说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识分子典型。他能古今相通,本土与域外兼容,并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知识分子典型,把他放到“一代学人”的位子上来研究他,我看是比较恰当的。
(选自2009年3月20日《中华读书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傅斯年先生关心教育问题,终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令人扼腕。
B.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后起的文史学者们不熟悉“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其人。
C.傅斯年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运动。
D.傅斯年先生甩掉了惯习,“我行我素”,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
16.阅读②~④段,分条归纳出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具有怎样品德的学人?(6分)
17.结合文本⑤⑥两段,概述文中对“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作出了怎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5.A
16.①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者,②傅斯年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教育家和学者,③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心胸坦率的性情中人。(3点,每点2分)
17.①傅斯年先生学术成就高,性情为人独特,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识分子典型,②傅斯年先生能古今相通,中外兼容,并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③傅斯年先生能知错就改,青年时期有过一些过激言论,不过后来又有“修改”。(3点,每点2分)
解析
15.B.“后起的文史学者们不熟悉”不对,原文有“甚至有些”的限制,且是“不太熟悉”;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时的,不是“九·一八事变后”;D.“知识分子摆脱了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说他自己“努力摆脱”。
16.无
17.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一代学人傅斯年来新夏①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我的朋友胡适之”
据胡适自言,他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而学者袁同礼的考证结论是只得过32个博士,不管32个还是35个,都非常人所能及。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自己的白话诗文创作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1916年8月23日,他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的《蝴蝶》。
胡适是文学家,对现代物理没有什么研究,可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却以自己是胡先生的学生而终生自豪。吴健雄道出了个中奥秘: “要有勇气去怀疑已成立的学说,进而去求证,也就是胡院长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这两句话,正是在文化界,特别是一代学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所谓“胡适名言”。胡适生时,对自己的这一原则是身体力行的。
胡适和钱穆同任北大教授时,都在研究《老子》。胡适继承传统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两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是胡适的研究论著先出,钱穆著书批评他,他却按兵不动。钱穆很气愤。有一次,两人在一个会上相遇。钱穆说:“胡先生, 《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回答说: “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他在上海时,“左翼”作家在鲁迅领导之下,曾向他“围剿”多次。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四处奔走,却无人愿意帮忙,不得已求助于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促成鲁迅文学和思想的传播。他做北京大学教授时,每到星期六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一时间,京华之地,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⒗“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的。”这句话透露出胡适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胡适一生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桃花坞木刻年画
⑴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桃花坞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全国,而且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⑵明朝中叶的苏州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商业繁荣,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除文人书画异常活跃外,还聚集了一批民间美术匠师。富裕的苏州人讲究生活情趣,家中悬画,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年节风俗更是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最繁盛时期,这里聚集着数百名画工和印刷工匠。清末战乱,桃花坞年画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一直萎靡不振,到民国末年只剩下鸿云阁、王荣兴等两三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由政府组织艺人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桃花坞年画以苏州小桥流水、黑瓦白墙、枕河人家、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现了年画的拙朴,又有很高的艺术趣味。
⑶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一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经过画稿、刻版、套印等步骤,工序繁多复杂。画师画出白描稿,刻工刻出墨线版和色版,一般分为红、黄、蓝、绿、紫五色,印刷工负责印刷。画师创作的图画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⑷桃花坞年画的题材有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可谓“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如《姑苏阊门图》生动地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黄金万两》为商贾所欢迎的题材之一。《玉堂富贵》中多是“落难公子做状元,小姐私会后花园”的故事。
⑸旧时卖年画,往往在新年前后,肩贩们把年画背在肩上走村串镇,每到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有说有唱,十分生动。这些唱词各有传授、或祖传、或创新、唱腔也不尽相同,唱词大多使用苏州方言俚语。如《老鼠娶亲》唱词有“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格只老鼠真灵巧,编掮旗打伞摇了摇。格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通俗诙谐,成为颇具特色的节俗文化现象。
⑹不同的地方贴的年画各不相同。大门由门神秦叔宝把守,客厅则多贴《花开富贵》,卧室挂的是《麒麟送子》,书房里则贴《五子夺魁》。悬挂年画要随月令不同而更换,各有各的名堂,内容也从门神衍生出了其他民俗风物的题材,像祈福迎祥的《天官赐福》,刻画时事风俗的《春牛图》等。
⑺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桃花坞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⒖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传统民间工艺,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而且因其在国外的广泛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B.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清朝和民国末期,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产遭到了很大破坏,此后在很长时间一直萎靡不振。
C.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工艺精湛,和民间木刻版画有着很多相同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
D.卖年画时,肩贩们使用苏州方言俚语说唱的通俗诙谐、颇具特色的唱词为桃花坞木刻年画更增添了一种节俗文化气息。
⒗桃花坞木刻年画有哪些独特之处?请分条概括。(6分)
                                                                       
⒘从文中看,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苏州发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下长篇创作的“有”和“无”
⑴文艺创作政策环境的空前宽松,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像一条刚直而妩媚的山脉,从文学的海洋里拔地隆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遗憾的是,在这条整齐的文学风景带上,缺乏众望所归的巅峰之作。写现实的,我们没有看到《平凡的世界》那样的震撼;写历史的,我们没有看到《白鹿原》那样的厚重;写民族的,我们没有看到《尘埃落定》那样的深沉。
⑵当下长篇作品题材广阔,现实的、历史的、民族的、军事的、环保的、航天的、职场的,涉猎甚广。题材广度的开拓。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繁花似锦,斑斓多彩。探索广度的开拓使得小说家对文本的记叙,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模式。但是在阅读之后,我们总感到,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实际上外强中干,弱不禁风。
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长篇作品也在现实和历史的描摹与回望里显得质地优良。或风吹人生,温暖生命;或雨润年华,鼓舞斗志。遗憾的是,有不少小说没有文学的艺术美感,没有文学的精神美感。或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
⑷有位华裔作家曾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小说家不具备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这话不无道理。
⑸我们常说,作品要上来,生活要下去,可是,我们的小说家有几个人真正地下去了?他们往往会在不清楚自己文学生活的家底时,就急于表现,急于出名,急于获利。经济大潮的冲击,喧嚣的社会,也让他们变得浮躁消沉,一些因匆忙而留下的缺陷总是像阴影一样缠绕着他们,读者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呢?
⑹我们读格拉斯的《铁皮鼓》、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文本结构的精巧设置,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处理,对叙述节奏的控制,他们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总是让我们震撼。再有,语言是整个文学作品最闪光最有魅力的所在,而我们有些小说家不是把语言当作歌去唱,而是当作砖去码,不能深得语言魅力的精髓。
⑺当下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忽视文本细读,越来越迷恋庸俗社会学,具有市侩化倾向,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这也使虚荣的小说家们躺在廉价的温床上沾沾自喜。文坛一团和气。用鲁迅的话说,看似平静。实则了无生气。
⑻艺术有刻度和准星,却没有终点和顶峰。只要艺术没有止境,长篇创作就应该是永远在爬坡,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⒖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为当下文学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开拓题材广度,小说家将会创作出众望所归的经典之作。
B.作者对外国作品大加赞赏,既是肯定外国小说家的才情,同时也批评了部分小说家忽视文本,把语言当作砖去码的现象o
C.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说明,当下长篇小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致文学的发展没有生机和活力。
D.有的小说家不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美,而是展示生活中的丑,把审丑当作艺术的标准去追求。
⒗作者认为当下长篇创作整体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⒘根据文意,小说家应该如何去“爬坡”才能创作出“伟大小说”?(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叶林
①故宫、长城、兵马俑、京剧、古籍和端午节,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事物,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影响至深。作为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常常引以为荣。但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问题上,人们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②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③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④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更成为国人的心结。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去年,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申报名义也限定为“江陵端午祭”,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今年端午节前,又有消息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从韩国公司手中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其实,即使韩国公司注册了“端午节.cn”,这也构不成违法网站,而且也未必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确实让屈原的故乡人受到某种感情伤害,我们宁愿花钱把这个网站名称买回来。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⑤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选自2006年06月06日《北京青年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对于商人来说,他们不遗余力地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D.我们虽受到伤害,但是佩服那个注册“端午节.cn”网名的韩国公司的创办者。
16.阅读②③两段,简要概括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6分)
17.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7题。
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⒗“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说说中国文学史家“想岔”在哪里,原因是什么。(6分)
⒘“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