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文】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答案】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两段文字都是指出科举制使寒门子弟通过考试考取功名,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社会各阶级的消融,故A符合题意,选A;题目要求选择两者的共同点,B项仅仅是前则材料论述的意义,不是共同点,故B错误;C项是科举制的特点,不是意义,故错误;材料中两段文字都未体现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科举制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时,“密镌一碑,碑中“誓词三行,……一云:‘不得***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主要反映出宋朝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注重维护皇权独尊与神秘感
C.统治者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D.保障言路畅通与政治开明化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4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5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这反映出
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
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摘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在历史上赢得普遍赞誉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的过失。(7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