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三国演义》)
B.卡西莫多用匕首刺伤卫队长弗比斯后逃走,和卫队长在一起的爱斯美拉达却被认定为凶手,被判处死刑。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执行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上跳下来,击倒刽子手,敏捷地夹起爱斯美拉达,把她救到了钟楼里。——《巴黎圣母院》
C.张鲁欲兴兵取川,益州别驾张松亲往许都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张鲁。曹操因其丑貌心生怠慢,后经杨修举荐,得知张松口似悬河,过目不忘,于是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先拜于地。张松便把暗藏的西川地理图本献给了曹操。——《三国演义》
D.副主教克洛德死后,人们发现卡西莫多也消失了,于是认定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魔鬼契约,因此按照教义,克洛德未能葬在圣地。(《巴黎圣母院》)
E、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蒋琬,并做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推荐姜维、费棉相继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 (《三国演义》)
答案
B C(B剌伤人的不是卡西莫多,是克洛德。C曹操始终没有善待张松,“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先拜于地”这是袁绍的谋士许攸来降时曹操的表现,张松并没有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而是献给了刘备)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开门见山,又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写出作者受到的震撼,又抒发了思古之幽情。
B.作者先通过列举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繁华的罗马城,继而漫步实际中的罗马城,抒写内心情感的变化,由失望、迷惑不解,到愉悦,再变为最后的惊叹和钦佩。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构思巧妙,从废墟入笔,联系历史与现实,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划线句子中 的“迷惑不解”一词。(2分)(不超过15个字)
小题3: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联系全文,这“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每题3分)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小题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
小题2: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3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小题3:不能作为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因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转向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宋人赋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
B.杖的取材和外形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C.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
D.在宋人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每小题3分)
时 光 之 旅
①瓦蒂姆·车诺布罗夫是一位热衷于时间倒流现象研究的科学家,从1987年起,他和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地磁泵来制作时间机器。2001年8月,他们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一个偏僻的森林里对一个“新型的时间机器”进行了试验。这个机器即使只用汽车的电瓶作动力,能量很低,但它改变时间的幅度仍达到了3%,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减缓时间可以高达每分钟1.5秒。时间的改变是由对称的晶体振荡器来记录的。最初,研究人员花5分钟、10分钟、20分钟来操作这台机器,最长的一次时间延缓持续了半小时。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觉得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可以同时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仿佛空间完全打开了。
②而在有关宇宙探索和研究方面一直与俄罗斯暗中较劲、不遑相让的美国,一直在开展着一项据称“可能改变和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的时间研究项目。
③2002美国物理学家马利特教授及其助手们已着手研制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机器”。它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其设计方案是建造一个激光环,沿激光环旋转的光束将穿越光子晶体。光子晶体会扭曲光线,并给光线减速。这样光束就可以令激光环里的时空扭曲成螺旋形。比如说,这就像我们用勺子搅动锅里的汤一样,汤会出现漩涡。在这个漩涡里,时空扭曲的混合体会出现不同的层次。此时,将一个中子放入其中,如果这个中子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变化,那么就意味着扭曲了的时空对其产生了作用。这个中子就名副其实地完成了“时光之旅”。
④马利特教授相信如果这一试验获得成功,预计人类进行时光旅行的问题将在10年内解决。但他同时指出,“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它只能作有限的含有时间圈环历史中的旅行。也就是说,它只能遨游“时间机器”已然存在的那个时代。比方说我们今天造出了“时间机器”,那么100年以后的人们就可以探访今天的世界。对于造出第一台“时间机器”的人来说,他只能回到这台机器开始运作的那一刻,这是他探寻过去的极限距离。就像乘地铁一样,你只能到达已经铺好铁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各项关于“新型的时间机器”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一种利用地磁泵制作的能产生时间倒流现象的时间机器。
B.这种时间机器只需要汽车的电瓶作动力,对能量的要求很低。
C.通过对称的晶体振荡器,可以记录这种时间机器改变时间的幅度。
D.借助这一机器,可以打开空间,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名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机器:与俄罗斯的“新型时间机器”一样,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
B.光子晶体:是时间机器中的重要一环。它能扭曲光线,并使光线减速。
C.混合体:呈现为螺旋形。因时空扭曲,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D.时光之旅:中子在扭曲了的时空中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了变化。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研究项目如能够获得成功,人类将可以进行时光旅行,甚至能与爱因斯坦对话。
B.我们若能在今天造出“时间机器”,那么人们在100年以后就可以探访我们之前100年的世界。
C.“时间机器”开始运作的那一刻决定了“时光之旅”的最初时间,也就是“铁轨”开始的地方,
D.“地铁”的比喻旨在说明“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倒流现象可以使研究人员进入另一世界,感受到已过去的“那边”的生活。
B.中子因为漩涡而发生了轨迹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子的时光之旅开始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成为可能。
C.美国物流学家马利特教授的设计方案中包含下面几种要素:激光环、光束、光子晶体和中子。
D.俄罗斯与美国科学家对时间倒流现象的研究重新谱写了人类历史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走上了新的旅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桐花与柿树
①我怀念桐花。
②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③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里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与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④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就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⑤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⑥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荫,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⑦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小题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4分)
小题2:文中穿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6分)
(1)
(2)
小题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季节,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必然有联系,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与象征意义。(8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的 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殷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和柿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留给我的只是伤心罢了,而柿,完全与它相反。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