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岁月袁炳发马倌原来不叫马倌,从省城下放①到韩店村,生产队长②安排他放马之后,村里的人就开始叫他马倌了。马倌下放之前,是做什么职业的,村...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月
袁炳发
马倌原来不叫马倌,从省城下放①到韩店村,生产队长②安排他放马之后,村里的人就开始叫他马倌了。
马倌下放之前,是做什么职业的,村里人一概不知,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村里谁家来个信,找马倌给读,谁家回个信也找马倌去写。马倌是有求必应,每次都把村里人应对得满意而归。
马倌刚来到这个村时,并不怎么喜欢这里,但久了却渐渐喜欢上了。
他喜欢上了这里的炊烟、河水、田野、锄头、牛马、鸡鸭鹅狗。
马倌躺在放牧的大草甸子上,眼睛望着湛蓝的天空时,就想:我要把这里改造成人间的天堂!
马儿们在草甸子上悠闲地吃着草,马倌便开始在心里构造韩店村的未来。
晚上,马倌把吃的饱饱的马儿们拴在马棚里后,就匆匆向韩队长家里走去。
韩队长五十多岁,膀大腰圆,嗜酒如命,每天饭桌上酒不离口。
马倌到时,韩队长正坐在炕上的饭桌旁喝酒。韩队长放下喝酒的大碗,问:“马倌,有事么?”
“有。”马倌就坐在韩队长家的炕沿上,把自己对韩店村的未来构想讲了出来。
韩队长听后未语,端起那大碗,一口喝干,队长的媳妇见状立马又给斟上。
队长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他哈哈大笑了几声后,说:“马倌,你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怎么啥都不懂?你来这里是改造自己,而不是来改造什么土地的。懂吗?”
马倌闷着头走出了韩队长的家。
从此,马倌就一门心思地放他的马,把马儿们放养得膘肥体壮。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村里的疯姑娘小云开始天天来大草甸子上陪马倌放马。
其实,小云不是疯,用马倌的话说,是失忆。
小云在失忆之前,正和省城的下乡知青涛热恋。不幸的是,涛在离韩店村不远的那条大河里洗澡时溺水身亡。
小云哭的死去活来,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她都要去那条大河边上,一坐就是一天。
一次,小云在那条大河边被一场大雨淋了以后,便患了感冒,发烧不止。待烧退之后,小云就失忆了。
大草甸子很辽阔,有风吹来时,马倌就和小云在风里奔跑。跑累时,马倌就和小云坐在草地上。马倌给小云讲一个又一个好听的童话,马倌想用童话的奇幻世界,唤醒小云姑娘沉睡的记忆。
几个月后,小云的肚子竟然大了起来,马倌知道自己百口莫辩了。
果然,村里的人都说是马倌把小云的肚子搞大了。
小云的爹妈也天天找马倌哭闹。
韩队长见到马倌破口大骂:“马倌你真是畜牲,连个疯子都不放过!”
马倌说:“不是我。”
无论马倌怎么解释,韩队长和村里人都铁定了小云的肚子大是与马倌有关。
最后,由韩队长决定,让马倌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小云。
傍年根儿底时,小云生下了个男孩儿。转过年的春天,马倌被落实政策返回省城。这时,韩店村的人才知道,马倌原来是省城一所著名的大学心理学教授。
返回省城的教授,继续着他和小云的日子。教授每天上班执教。小云虽然失忆,但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却都是能料理的。
每天晚上,饭后,教授都要拿出一副扑克牌,陪小云玩。教授说这是在梳理思维,有利于小云的记忆恢复。
教授和小云玩坏了一副又一副的扑克牌。日子在教授和小云手里的扑克牌中,飞快地流逝着。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教授离休了,小云的儿子也长大了,去了一所大学读书。
一天,教授正在和小云玩扑克牌时,教授脑袋突然一歪,便人事不省了。那一紧张的时刻,小云感觉自己的脑袋“嗡”地一下,记忆便恢复了。
小云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
抢救无效,教授因脑出血而死亡。
小云在整理教授的遗物时,发现了教授写给她的一封信。
小云:
人终究是要死亡的,为防不测,我事先给你写下了这封信。
我走后,如果有一天你的记忆恢复时,记住,一定要把儿子的亲爹找到。
小云看完教授的信后,便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大脑深处寻找儿子他爹。
一个雨夜,一道闪电之后,小云的面前突然很清晰的闪现了当年韩店村韩队长那副红紫的面孔来,甚至还有一股令人恶心的酒气也扑面而来。
小云立即报案,写一纸条:马倌,孩子他亲爹找到。
然后,把纸条丢进脸盆里焚烧了。
附注:①下放: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干部、知识分子等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工作生活。②生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组长。
小题1:小说中的教授(马倌)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小说并没有太多关于时间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要以“岁月”为标题?(6分)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失忆”和“恢复记忆”的情节设计不巧妙,你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7分)
小题4: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一开始介绍主人公的时候,不直接说明教授的身份,只叫他“马倌”,使主人公的身份变得很神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韩队长见到马倌后故意破口大骂:“马倌你真是畜牲,连个疯子都不放过!”充分表现出他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
C.小说描写了马倌和小云牧马时的情景,虽然只是白描,却表现出了人物的轻松和自由,让原本黯淡的岁月有了一抹人性的光辉。
D.小说直到最后才道出当年的真相,洗雪了教授的冤屈,而小云将纸条焚烧,正是对教授最好的告慰。
E.小说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韩队长和教授对比,村民和韩教授对比,小云前后状态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答案

小题1:①善良。受了冤屈还是娶了小云。②乐于助人,帮人读信、回信。③尽职尽责,把马放养得膘肥体壮。④目光长远,为村庄构造未来。⑤坚持不懈,用十多年的时间唤醒小云的记忆。⑥有智慧(学识渊博),用讲故事和玩扑克牌的方式帮助小云恢复记忆。
小题1:① 以“岁月”为题,可以突出时间之久和影响之大。(2分)②教授以十几年的坚持唤醒小云的记忆;教授所受冤屈也经过长久的岁月,才最终洗白;这些看似寻常,实则艰难,更加衬托出教授的伟大人格;(2分)③也深刻说明岁月最终会大浪淘沙,检验每一个人的品质,还原历史真相的哲理。(2分)
小题1:A.不赞成。(1分) ①使故事发生转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正是由于“失忆”,才有后面教授娶小云的情节;正是由于“恢复记忆”,才有后面小云发现遗书的情节。(3分)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小云“失忆”后,教授竭尽所能恢复她的记忆,表现了教授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而韩队长却乘人之危,故意陷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诈小人。(3分)
B.赞成。(1分)①这样的故事情节毫无新意,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突然、不流畅,小云的“失忆”原因跟主要情节没有什么关联,而两次“恢复记忆”也不合情理,并且都太突然。(3分) ② 从当时的人物处境和性格来看,不用设置“失忆”的情节,教授也会娶了小云,这种设置,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多大作用。(3分)
小题1:DE
解析

小题1:要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答对一点给1分,4点以上满分。
小题1: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此题目与主题和结构有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小题1:D.“洗雪了教授的冤屈”有误。E.“村民和韩教授对比”有误,村民是衬托。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岁月袁炳发马倌原来不叫马倌,从省城下放①到韩店村,生产队长②安排他放马之后,村里的人就开始叫他马倌了。马倌下放之前,是做什么职业的,村】;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窗帘
王 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大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
小题1: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小题3: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字阅读(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小题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4分)
财富和包袱
①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②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③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④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⑤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⑥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小题1:请举例说明传统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民族的沉重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6分)
小题2:第⑤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传统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3:根据选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张家界
卞毓方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小题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咨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6分)
小题3: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4分)
小题4: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素面朝天
毕淑敏
素面朝天。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夫走过来说,你是要将一碗白皮面,对着天空吗?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姐姐,她自恃美丽,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所以叫……夫笑了,说,我知道。可是你并不美丽。
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看着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见一位化过妆的女友洗面,红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冲刷过水土流失的山峦。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渐渐苏醒过来。我觉得这个眉目清晰的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颜色包裹的那个形象,是一个虚伪的陌生人。
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在茫茫人海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累,多了忧虑。
化妆可以使人年轻,无数广告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电话,门开的一瞬间,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啊!”从此我对她充满同情。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地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幅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决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但栅栏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却暗淡犹疑。请注意我的口唇!樱桃红的唇膏在呼吁。但轮廓鲜明的唇内吐出的话语,却肤浅苍白。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小题1:分析概括文中的“化妆”的特点。(4分)
小题2:第2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5分)
小题3:作者所提倡的“素面朝天”的实质是什么,谈谈你对这种生活态度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