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布衣大师侯宝林纪觅功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侯宝林先生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日子。侯宝林坐在沙发上,旁边的支架上挂着三个瓶子,有高营养液,...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衣大师侯宝林
纪觅功
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侯宝林先生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日子。
侯宝林坐在沙发上,旁边的支架上挂着三个瓶子,有高营养液,有生理盐水等。自从他患胃癌并做了全部胃切除手术后,它们就成了他赖以维持生命的源泉。我们进门后,侯先生高兴地把右手绕过支架,伸过来和我们握手。他的手那瘦,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只有微微的温热。
侯先生对他的老朋友说:“今天来的是知己,我有话跟你们说。我一辈子没有白吃饭。可是今天却是白吃饭了。真是没有意思啊。为活着而活着,真是没有意思啊。”大家宽慰他:“您这是说到哪儿去了?人老了,谁能没病没灾呢?您就安心养病吧。大家都惦记着您,想着您,还盼您病好了回去呢。”侯宝林摆摆手说:“回不去了。你们也不必说了。我谢谢你们,我老在想,老了,就死吧。领导上说安乐死不人道,可我觉得安乐死最人道。但这跟谁说去呢?谁也不懂我的意思。在病房,我也看看电视,可是那些反映外国黑社会的片子,真让人担心:无恶不作的人和事,会不会也在咱们中国出现呢?我是个艺人,一生只知道干合适的事,干合理的事,凡事都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可是我觉得我们这种人慢慢地被淘汰了。真的,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一不打仗,二不要搞什么运动,安居乐业。大家安居乐业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温饱。我想,世上好人是少数,坏人也是少数,不好不坏的人是大多数,是靠他们支撑着这个地球。一家三口,有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子就知足了。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无非是老老实实的,平平安安上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看电视,我还有一个疑问:那么多的伪劣产品是哪儿来的呢?都是个体户***?我不信。恐怕还有国营大企业***。因为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这样做,怎么行呢?学马列,还是应该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而不能光用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书来解释,结果翻译的人糊涂,我们也糊涂,大家都是糊里糊涂。我们怎么不能用马列原理来解释伪劣产品呢?”大家说:“您还是安心养病吧。操这么多心干吗?”
侯宝林说:“这是老百姓的事儿,也就是我的事儿。我这辈子靠的是他们。我的遗嘱已经写好了,只有三句话,我念给你们听:‘尊敬的听众观众,我一生是为你们的笑而活着,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一生都是你们供养的。’”说完,禁不住老泪纵横。
侯宝林病倒的消息,大家慢慢都知道了,几位老哥儿坐在一起,说起侯宝林,有的感叹,有的唏嘘。
老哥儿甲说:旧社会抓壮丁,有时可以用钱买丁,侯宝林把妻子王雅兰的耳环当掉送人;同行生病了,他自己上圈子说相声,把收入换成药给人送去。同行的婚丧嫁娶,哪一次没有侯宝林的“份子”?就说前不久吧,河南一个县要建电厂,不知谁说侯宝林是大师啊,他肯定很有钱,人家找上门来,侯宝林毫不犹豫地把存折拿出来。他家里还挂着人家用斗大的字写的致谢条幅呢。前年亚运会,他又捐了一万元。这不是说明他确实有钱吗?没有十万,能捐一万吗?我可知道他这一万元是怎么来的,不是“倒”来的,是他一句一句说相声说来的!他是没有钱的人干有钱的事儿。他说过:“不吃剥削饭,哪来富余钱?”他一生不聚财,不敛财,不守财。报上传说他有宾士轿车,哪里有这回事?无论人家怎么说他,他从不申辨一句。
老哥儿乙说:侯宝林真是个苦命人。小时候就不知亲爹妈是谁,养父又有吸毒的恶习。他四五岁就出去捡煤核儿,要过饭。穷人的难处他哪有不知道的?他有一个他叫“三姐”的人,有一次他生了病,是她送来烙饼,借给他被子,他感念她一辈子。他每年大年初二去她家拜年,直到去年自己病倒了,走不动路。所以他跟我们这样的无名之辈是好朋友。他跟我说过:“人活在世上,眼不能老是往上看,心得往下想。我的朋友只是和我社会地位相当的或是比我低的,地位比我高的都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
临危时,他说:“我小时候学谚语、格言,总不理解,比如‘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英雄一刻不能无权,小人物一刻不能无钱’,等等。现在明白了。”
又过了好久好久,“我已经没精力说话了。”他说完了这句话,便双手合十进入化境。
(原载《读者文摘》一九九三年第六期。罗玉峰摘自《周未》。)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大部分文字采用人物叙述的方式表现侯宝林先生的为人,叙述主体无论是传主本人还是老友,都给人以真实亲切感。
B.侯宝林先生一生不聚财、不敛财,对处于困境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种高尚人格的表现与其小时候的困窘遭遇有关。
C.“我一辈子是一个顺民,对社会没有什么要求”,却又看不惯社会中出现伪劣产品等现象,反映了其思想的矛盾与复杂。
D.“我的朋友只是和我社会地位相当的或是比我低的,地位比我高的都不是我真正的好朋友”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交友的准则。
E.“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英雄一刻不能无权,小人物一刻不能无钱”,这些话让侯宝林先生临终时后悔当初没有意识到钱、权的重要性。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侯宝林先生为什么说“我一辈子没有白吃饭。可是今天却是白吃饭了”?(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侯宝林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6分)
小题4:探究:纵观全文,侯宝林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8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①没有白吃饭是说经济方面的财富都是自己说相声一句一句赚来的,(2分)更是强调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同时又在经济上帮助了很多处于困境中的人。(2分)
②说自己现在白吃饭是说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再通过相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2分)
小题3:①知恩图报,对“三姐”曾经的帮助始终铭记于心,尽心回报。
②谦卑自处,视听众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不以名人自居。
③乐于助人,不看重金钱财物,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施以援手。
④忧国忧民,关注社会发展,体谅普通百姓的境遇。
(以上任选三点,但要结合原文内容解析,每点2分)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没有反映出思想的矛盾,都是代表普通百姓表露自己的心声。E颠覆人物形象,原文是强调自己生病时更关注普通百姓生活境遇的困窘,D只是侯宝林先生的交友原则,不带有普遍性。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不仅仅是比对,更重要的是理解。因此要综合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2:
试题分析:可从个人价值的角度来考虑。说相声都能创造价值,现在生病不能说相声,所以不能创造价值了。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对此句进行理解。侯宝林是相声大师,这是他的谋生的职业,也是他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主要是侯宝林的语言,从这些话中我们了解到他通过看电视了解了社会上的很多事,反映了他对百姓的生活的关注。下面还通过别人的话侧面表现的他的精神。从这些语言或事件中抽取有关表现他的品格的语言即可。
点评:本题较难。难在既要筛选又要概括总结。
小题4:
试题分析:启示:实现自身价值、积极回报社会、谦卑自处不慕名利等(注意考生“启示”是否结合原文作答,启示2分,结合原文分析2分,感悟至少两点,每点2分)
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较难。难在既要理解原文,又要联系生活现实谈感受。其实这是要求学生既要分析理解,又要学习致用。联系生活,有所感悟,这篇文章的作用也就达到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布衣大师侯宝林纪觅功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侯宝林先生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日子。侯宝林坐在沙发上,旁边的支架上挂着三个瓶子,有高营养液,】;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与自然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是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嵋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嵋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显现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达,不正确一项是
A.赞一美人,说她像鲜花、似轻燕,而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像癞蛤蟆,可见一般人的意识里,美是客观的。
B.美是物所固有,持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
C.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
D.美是物所固有的,具有客观性,虽然也能找到一定的证据,但是也会面临着难以解释的挑战与质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德、黑格尔和托尔斯泰都认为“美是心的产品”,都把审美看成“实用的活动”,只是表述不尽相同。
B.黑格尔认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我们从峨眉山美在“庄严”“厚重”中可见这种说法的部分合理性。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关于“美是心的产品”的说法很多,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大约持此说法的人都犯了太信理智的毛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不全在外物,因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B.形象不完全属于物,因为“完全属于物”即“无我”,“无我”即无由现出形象。
C.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证明美不具有客观性。
D.“松”美,美在它“苍翠劲直”的自在个性以及审美主体赋予它的“高风亮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若兰的鸭蛋
陆宝华
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刚和文江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若兰又非常会过,舍不得买鸭蛋吃。后来日子刚宽裕点,文江又得了病,干不得重活,若兰依旧舍不得买鸭蛋吃。那天,文江到野外去割柴,在草丛中捡到两个鸭蛋。文江比捡到钱还高兴,捧着鸭蛋回来让若兰腌上。若兰拿着鸭蛋想想说,不腌了。转身出去,一会回来两手空空,文江问若兰,鸭蛋呢?若兰笑而不答。
二十多天后,若兰从外面抱回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原来,若兰想起张嫂家正在孵小鸡,就把两个鸭蛋给张嫂送去,拜托张嫂给孵成小鸭子。文江拍着脑袋说,我怎么就没想到,两只鸭子可以下多少鸭蛋呀。
若兰精心喂养两只鸭子。第二年开春,两只鸭子下蛋了。文江要给若兰腌上,但若兰说,先不急,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给张嫂攒二十个送去。文江听若兰说得在理,就不再说什么。
给张嫂送去二十个蛋后,文江说,这下可以腌了吧。文江把腌鸭蛋的坛子都准备好了。一天,一个跟若兰相好的姐妹胖妞来串门,见若兰在捡鸭蛋,顺口说道,我家男人在承包的河滩上干活,天天回家说,要是吃上一个咸鸭蛋,喝上一杯白酒多好。若兰一笑说,他要是爱吃别的没法,爱吃鸭蛋还不容易,我给你攒二十个。
胖妞推辞推辞就接受了。胖妞走后,文江一脸的不高兴。若兰解释说,啥叫朋友呀,二十个鸭蛋都舍不得吗?文江听若兰这样说,也不好说什么,一段时间,若兰攒了二十个鸭蛋,给胖妞家送去了。
这之后,文江再也等不及了,鸭子下一个蛋,文江腌一个。腌到四十多个的时候,若兰的表妹来若兰家走亲戚。表妹去年结婚,现在挺个大肚子。表妹看到若兰家的鸭子问,表姐,你家的鸭子下蛋了吧?文江心一紧,刚想说,还没呢。若兰已经说,下了,我给你攒着呢。表妹听若兰这样说,春风满面。又一个多月后,表妹生小孩,若兰把所有的鸭蛋捞出来准备送去时,鸭子已经歇伏不下蛋了。文江说,养一回鸭子你不能一个鸭蛋没吃着,咋着也得留两个吃。文江和若兰争执半天,最后留下几个鸭蛋。
若兰从表妹家回来的当天,文***捞出煮熟的鸭蛋,让若兰趁热吃。刚刚剥了一半皮,村里一个老妇人来了,老妇人无儿无女,平日不怎么上文江家来。老妇人从进门起,眼睛就盯着若兰手里的鸭蛋,若兰把鸭蛋剥完了,就大大方方地递给老妇人说,你老吃。老妇人推辞道,我不要,你吃吧。若兰一边往老妇人手里递,一边说,自家鸭子下的蛋,我们早吃过了。老妇人听若兰这样说,伸手接过了鸭蛋。一旁的文江刚要开口,被若兰用眼色制止住了。
老妇人走后,文江埋怨若兰。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
又一年开春,一天,文江割柴回家时,见炕上纸箱里放着八只毛茸茸的小鸭子。文江问若兰,哪来的?若兰回答,张嫂送的。正说着话,那个老妇人来了,自从若兰给她鸭蛋吃,老妇人就成了文江家的常客,若兰平日不少照顾她。若兰笑着对老妇人说,等鸭子下蛋了送给你吃,老妇人听这话开心地笑。
然而没等鸭子下蛋,老妇人先自去了。老妇人去后,留下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和一份遗嘱,遗嘱上说,自己的钱都给若兰了。
文江问若兰,这些钱我们做什么?若兰未加思索回答,养鸭子。文江问,那得养多少?若兰回答,我想办个养鸭场。文江皱眉说,可没那么大地方呀。若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果然,若兰办养鸭场的消息传出去后,胖妞就来了……
半个月后,一排整齐的鸭舍立在河滩的空地上,若兰每天高高兴兴地赶着毛茸茸的鸭子出出入入。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可是由于刚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后来日子刚宽裕点儿,丈夫又得了病,她始终舍不得买鸭蛋吃,可见她很会持家过日子。
B.胖妞见若兰在捡鸭蛋,就顺口说自家男人爱吃咸鸭蛋,若兰听后就说要攒二十个送给胖妞,可见若兰对待朋友很热情,也很实在。
C.若兰把仅剩的鸭蛋送给老妇人吃,面对丈夫的埋怨,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这是因为她从帮助关爱他人中获得了快乐。
D.小说结尾写若兰得到老妇人的遗产,就想办个养鸭场,面对没有场地的困难,却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因为她确信那些她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会来帮助她。
E.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若兰,而其丈夫文江则显得多余,每次若兰做好事他总要碍手碍脚,不利于故事的发展。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若兰共有哪几次要吃鸭蛋却偏偏没有吃上?(6分)
小题3:文中一次次写眼看到嘴的鸭蛋最终都没有吃到,这样重复叙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说表现出“好人好报”的因果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上帝以其智慧创造了苍蝇,却忘记告诉我们为什么创造它。”是的,苍蝇找不到一丁点让人们喜欢的地方。可是,当你了解了苍蝇,就会发现苍蝇不仅是世界上与人最不共戴天的动物,还是医学上的奇迹。
苍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2000多年前的希腊人说,苍蝇被切去了头,还能生活好长时间。繁殖则是苍蝇最擅长的事情。如果一对家蝇和它们的后代不受打扰,仅仅6个月,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会是19100亿亿只苍蝇。苍蝇携带着肮脏的细菌,人们试尽了各种办法与这种受诅咒的飞虫对抗,然而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彻底消灭苍蝇。它们总能躲过人们笨拙的攻击。科学家花费了多年时间才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苍蝇一样地飞行,苍蝇会直飞向前;能够进行高精度的盘旋,表演快速转弯;可以在空中战斗,比最好的F14战斗机做得还要完美。这种出色的控制能力取决于苍蝇背后的一对被称为平衡棒的短而粗的翅膀。这两个鼓槌形的小东西起到定位仪的作用,可以让所有的苍蝇表演令人惊叹的特技飞行。
苍蝇还有许多让我们惊叹的本领。
在白光环境下,苍蝇的视觉速度,至少是人眼的5倍~6倍。苍蝇也许看不到非常细小的东西,但是却十分擅长定位运动。苍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完美,它们的视觉反应也许是现在已知的动物界中速度最快的,它们察觉光线变化的速度要比我们人类快约10倍。苍蝇眼中的场景就好像我们看到的慢动作,这无疑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性命攸关的求生能力。我们和苍蝇共享同一个物理空间,却站在不同的时间轴上。
在真正了解苍蝇之前,很难想象苍蝇能够成为人类的朋友。
苍蝇和蜜蜂一样能够传授花粉。维多利亚湖畔的人们则会把困扰它们的苍蝇群收集起来,捣碎、煮熟,——蠓饼是非常美味的季节性食品。在一些刑事案例中,运用苍蝇知识的法医昆虫学也一直被用于判定谋***罪的证据。
如今,医生们发现了苍蝇的幼虫——蛆越来越多的用途。他们甚至发现,蛆特别喜欢咀嚼几种皮肤瘤。但是有人希望接受蛆的治疗吗?人们把它们称作恶心的家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蛆通常与肮脏、腐烂等东西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拒绝把这种出现在垃圾箱的东西放在伤口上。
也许在将来,苍蝇还可以在其它方面给我们带来帮助。
现实生活中的苍蝇是工程学方面的杰作。在我们能够建造出接近这种小家伙的灵活性的任何东西之前,科学家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发明出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长着六条腿的机械杰作。至少,我们可以下令机械苍蝇不要在我们的晚餐上呕吐!
科学家对苍蝇似乎很感兴趣,但生活中人们仍然没有停止寻找最有效的消灭它们的办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批科学家用高速摄影录下苍蝇的逃生方式,以破解苍蝇逃生的秘密。我们都知道苍蝇有厉害的两只复眼,但其实它们的视力非常差,只是在侦测快速移动的物体方面,是它们独一无二的强项。而且它们遇险时不但会拍拍翅膀飞走,还会屈起六只脚极速弹跳,逃离现场。专家说,苍蝇懂得并用翅膀和脚,绝非条件反射,而是用脑思考得出的逃生策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苍蝇能够成为人类的朋友”的理由的一项(   )
A.苍蝇和蜜蜂一样能够传授花粉。
B.苍蝇能做成美味食品,它的幼虫还可用来治疗皮肤瘤。
C.运用苍蝇知识的法医昆虫学可用于侦破刑事案件。
D.苍蝇与人一样能用脑思考得出逃生策略。
小题2:下列不属于“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彻底消灭苍蝇”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研究发现,苍蝇可以直飞向前,无论人们用什么办法试图消灭苍蝇,它们总是能躲过人们笨拙的攻击。
B.苍蝇有出色的飞行控制能力,它有一对鼓槌形的短而粗的被称为平衡棒的翅膀,这让它拥有高超的飞行技巧。
C.苍蝇的视觉反应也许是动物界中速度最快的,它们察觉光线变化的速度要比人类快约10倍,擅长定位运动。
D.苍蝇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对家蝇和它们的后代仅仅经过6个月,就很可能会发展成为成千上亿的庞大群体。
小题3:根据原文有关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蝇是医学上的奇迹,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这将给人类解决生育难题、研究断肢再生等方面提供借鉴。
B.苍蝇有两只复眼,但视力很差,这给人们寻找灭蝇的途径提供了便利,人们于是发明了粘蝇纸、灭蝇灯等灭蝇工具。
C.我们和苍蝇共享同一个物理空间,却站在不同的时间轴上,这样就注定了在现阶段人类采取的灭蝇措施都是徒劳的。
D.为了更好地利用苍蝇为人类服务,科学家通过高速摄影破解其逃生秘密,发现苍蝇遇险时懂得翅膀和脚并用来逃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木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小题2: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作者说:“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你怎样理解?(4分)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而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小说的可能性,《秦腔》(贾平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Q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点,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成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显示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莫言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节选自葛红兵《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对加点字“声音”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小说《阿Q正传》中“阿Q”那类人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感叹。
B.是《秦腔》中人物喧嚣下的悲伤,热闹后的寂寥时那种综合性的乡土声音。
C.是鲁迅小说中的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的那些无语与叹息。
D.是对生活的聒噪,狂欢式的表演,犹如赵甲这个人物在行刑之前的叫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贾平凹相比,莫言在语言上走得极端,这种极端与前辈的语言创作完全不一样,这让作者为之担忧万分。
B.作者认为“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言外之意他不赞成这次诺奖的结果。
C.莫言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靠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汉语言体式,作者将其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
小题3: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莫言能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中国地方性的知识。
B.他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等人的写作技巧,并将白话文小说带向世界。
C.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和汉语叙述传统的优势。
D.莫言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 “方音”语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