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点百科 > 探究
百科

探究

探究题的命题规律

  规律之一,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人研讨。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规律之二,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人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规律之三,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在考场中考生一般轻易不敢质疑。所以,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

探究题基本的特征

  1、题型的主观性。通过一问一答,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和语文能力。

  如 1.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第6题: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作者,生活中确有这种不理解父爱却只看重父亲收藏的艺术品的人;读者,假如我在场,一定买下那幅画,可惜我不在,错过了机会;拍卖师,竞拍者都是只重物质价值而不注重情感价值;竞拍者,我为什么没有先见之明,买下那幅画呢?父亲,在人们心目中,无价的情感竟抵不上一幅什么名画!

  2、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学习《祝福》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兰芝的婆婆口口声声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似乎是婆婆驱谴兰芝的唯一理由,然而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的一举一动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不懂礼节应该只是婆婆驱谴兰芝的一个借口,那么兰芝的婆婆要驱赶她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就可以引发学生多个方向的思考。

  2、问题的开放性。

  一般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是确定的,往往答案就在文中,在文本中有明确的答案或者指向,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叫以文解文。

  而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问题设置的起点在文本之内,但指向的终点却在文本之外。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回望昨日的感伤》)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感悟、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等)。

  这里就是以文本以起点,并作适当的引申。

  3、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解答控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并根据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允许考生尝试个性化阅读。所以这类题目的答案起点在文本之内,但终点在文本之外。

  同时还要注意所谓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是指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以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但这样的“读”应是“填补空白”的“读”。应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原初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探究评价性的题目,题干中“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谈谈你的看法”,这里每个问题都强调“你”的看法,就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观等作出自己的思考与解答。如果仅仅用文本中的内容来回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4、答案的多元化性与综合性。

  由于探究题命题的开放性,和考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等,往往就会作出不同的且都符合试题要求的解答,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都应被视为是对问题的正确解答。新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这种试题正是贯彻新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果探究题而又规定死的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5、答案的论述性。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总结自己的观点;5、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如2007年山东卷22题: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明确观点:我认为奥蒂是英雄,2、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3、结合文本分析: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向厄运斧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4、结论: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

  这种命题形式,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总的来看,这类试题是考理解,更是考运用。用阅读所得去解决文章本身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是运用;用完整的语言将自己独立的见解表达出来,更是运用。

  5、评价的灵活性。一般来说,只要考生能够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能够得到分数,这给评价的老师带来了较大的灵活性。老师既要看其回答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全面、深刻,还要看表述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得体。但给分有较大的灵活性。

相关试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