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3: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这是一段肖像描写,奇异的着装、长辫与当时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人物的怪异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2分)照应题目,激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出下文。(2分)
小题2:(1)具有语言天赋,堪称语言奇才(2)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崇洋媚外(3)穿着打扮陈旧过时,极端保守(4)言行怪谲,喜做谬论,癖好怪异。(共4分)
小题3:(1)语言描写,如:“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2)细节描写,如“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的起身,悠闲而又庄重的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3)侧面描写,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
小题4:辜鸿铭赞美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爱国情怀,他仇视崇洋媚外思想则与他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所形成的精神压迫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推崇他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祖国的悠久文明,但是不应盲目排外,毕竟,世界多种文化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包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成为当代青年应有的胸怀。(结合文本3分,联系现实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思考,加之辜鸿铭特殊衣着等,肯定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点评:本题的命题切入点很好,扣住了主人公最与众不同的方面,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也有助于考生解答后面的题目,体现了命题的梯度。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言行举止几方面概括即可,本题难度不大。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也要分析其现实意义。个人认为本题答案应该补充主人公的社会地位。这样对理解文章主旨更有利。
小题3:
试题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侧面描写:人物的对比衬托、环境烘托等。
点评:本题的答案组织不够严密,细节描写与语言描写不能并列,语言、动作、心理等都可运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语言、动作、外貌等的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应该辩证的看待辜鸿铭的做法。只要弄清了这一点答本题没有什么难度。
点评:本题的探究点选得较好,既考查了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也引导了考生在现实生活中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对考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
核心考点
试题【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 “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小题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B.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小题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际与本土     张颐武
春节的价值和象征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回首过去,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春节也在不变和变化中呈现了新的形态。
春节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一方面是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已经使得春节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了解。虽然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在世界许多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或社会中,春节也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以往仅仅是传统的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现在往往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各国政要也都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春节在全球的意义的凸显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华人的结构随着三十年来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华侨的大量出现而产生了变化,大陆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海外华人社区所接受,因此以大陆的文化为特色的过年方式如春节联欢晚会就成了全球华人过年的主流形式的一种,和传统的过年的方式如舞龙舞狮等融合之后,形成了全球春节文化的新形态。另一方面,过年的意义在今天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时刻更加凸显了出来。国内的“过年”的气氛也一年浓似一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春节被简化为“过革命化的春节”。而八十年代时,在现代化和西化的浪潮中,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也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强化得如此之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当然,春节的国际化还仅仅限于华人和对于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还难以变得更普及。它还不能在全球获得更多的影响力。这当然和中国文化的现实的处境有关,其全球的传播和理解还有不少局限和问题。因此,如何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还是一个现实的困难。关于春节的那些中国文化的积淀,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体认,这其实对于全球的跨文化对话具有高度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了解春节的趣味和活力,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
春节在国内的传统意义得到了相当大的弘扬和发挥。当然也造成了返乡和回家的诸多困扰和问题,造成了春运的巨大的压力。现代所要求的是高度的流动性,是跨越边界的需要和人的高度的灵活性,这和传统的归乡的感情的关系是复杂的。今天的春节热说明中国社会的本土因素在当下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从这一点上看,如何回应这样的感情和精神的追求就是社会需要认真探究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
B.中国大陆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被世界所接受,成为一些地区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春节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并为世人所了解。
D.在过去,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不断强化。
E.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正在不断扩大影响。
小题2:下面选项不属于“春节新变化”的一项是(    )(3分)
A.各国政要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
B.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
C.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全球华人过年的主流形式。
D.春节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
小题3:从全文来看,春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的关切”的原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文意,概述应如何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5分)
乡里故事  
文/侯发山
玉米棒子堆在院子里,散发出甜丝丝的气息。根旺靠墙蹲着,有滋有味地吧嗒着旱烟;娘和香草坐在玉米堆前撕扯着玉米皮儿,一边说着麦大米小的闲话;五岁的儿子“嗷嗷”叫着在玉米堆里翻跟头……
根旺冷不丁发现一个陌生的老头站在院墙边,眼睛直直地盯着香草,根旺就喘着粗气,拿眼狠狠地剜这个老头。香草刚嫁过来那阵儿,只是一个小毛丫头,面黄肌瘦,病怏怏的,可长着长着,一下子就灿烂了:脸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柿子,又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芍药,两道弯弯的柳叶眉,嘴角微微地向上挑着,好像老是在笑……她虽说是个瞎子,但村里的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没有不咽口水的。根旺受不了老汉那钩子似的目光,猛地站起来,冲他吼道:“滚!饥了到别处讨饭去。”
老头嘿嘿地讪笑着,说:“这闺女的眼睛有治。”
根旺这才知道老头是个江湖郎中,他陡然睁大眼睛,说:“真、真的?”
老郎中走进院子,朗声说道:“试试再说呗,我看有七八成把握。”
香草一边剥着玉米,一边伸着耳朵听着。她听了老郎中的话,心里暖暖的,一脸的喜不自禁,心说要是我的眼睛能够看得见,该多好啊。
儿子颠颠着跑过来,说:“老爷爷,只要能治好俺妈的眼,俺的手枪给你。说着手里扬起一把木制的手枪。”
根旺弯腰把儿子揽在怀里,亲了亲他的脸蛋,对老郎中说:“只要能治好香草的病,我给你当牛使!”
娘却寒着脸,抓起一穗玉米甩到墙角,说:“哪里来的骗子,滚!”
老郎中忙讨好一笑,说:“大嫂,我这药可是祖传秘方……治不好一分钱不要。”
根旺的脸也急成了猪肝色,说:“娘,中不中试试。”
娘也不搭话,摇着小脚拽着根旺回到屋里,冷冷地说:“你撒泡尿照照你那样儿!”
根旺莫名其妙,说:“我的样儿咋了?”
娘用指头捣了捣根旺那光光的脑壳,又捏了捏根旺那皱巴巴的麻子脸,使劲拍了拍根旺驼着的脊梁。
根旺咧着嘴茫然地说:“娘,有话好好说,别绕弯子了。”
娘给戗出火气,压低声音恶恶地骂:“你真是榆木疙瘩,香草要不是眼瞎,会跟你?她的眼若能看见,你这模样还不把她给吓跑?到时只怕你这小庙,供不下她那尊大菩萨哩。”
根旺打了个颤,脸色跌下来,僵僵地笑了一下。在香草之前,他也说过几门亲事,女方都是到家里看看,二话不说转身就走。香草尽管是个瞎子,模样挺周正,也不嫌弃他,煮饭洗衣样样都来得,待娘也孝顺,对他又温柔,使他享受到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想到这里,根旺就硬着脖子,说:“娘,就算香草治好后不要我了,我也不后悔。”
娘瞪了根旺一眼,说:“放屁!”随后,娘便指鼻子挖眼地数落开了根旺。
根旺从小丧父,是娘把他养大,他从未违过娘的意,伤过娘的心,但这次他打定主意,非治香草的眼睛不可。老郎中说了能治,香草也听到了,若是不给治,没良心是一,香草能不伤心?香草早就巴望着她的眼睛能够看得见,初一、十五拉上她到山神庙磕头的时候,她许的头一个愿就是这个……根旺心里有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说起,就扑通给娘跪下了,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不起来。”
娘默了半天,长叹一声:“由你吧……咱丑话说前头,她将来要离家出走,可得把孩子留下。”
老郎中留下几十包药就走了,说:“半年后我再来。”
半年后老郎中来时,香草已经把药吃完了,眼睛还是老样子,什么也看不见。
老郎中愁眉苦脸,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看走眼了?”说着又去端详香草的眼睛。
娘松了口气,掩饰不住兴奋地翻了老郎中一眼,说:“你这把年纪了,还好意思出来糊弄人?!”
根旺气不打一处来,操起锨把说:“老头你给我滚!再玩花招就把你的腿打断!”
香草忙摸索着走到根旺身边,推搡着他的胳膊,柔声地说:“不怨这位大叔,是我把药偷偷倒掉了,根本就没吃。”
根旺吃惊地张大嘴巴,说:“为个啥?”
香草说:“我忘不了年年夏天,你拿着小勺,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西瓜;我忘不了我那次发烧,你背着我走了五六里的山路去看医生……你天天晚上给我洗脚,就冲这一点,我一辈子也不离开你。”香草说这话的时候,脸如绽开了的花。
根旺就傻乎乎地笑着,心里很美。
老郎中疑惑地说:“闺女,你把眼睛看好,你们的日子不是更红火吗?”
香草浅浅一笑,说:“都说外边的世界很精彩,我怕眼睛治好后,经受不住诱惑……”
根旺的鼻子酸酸的,呆呆地怔在那里。 (选自《学术期刊•辽河》,有删改)
小题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香草”这一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来谈一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能听到我吗
王新
①这样的处境实在尴尬。吵闹的酒会现场,无数种声音叠加在一起。你甚至无法听清楚同伴在说些什么,尽管她张着嘴,而且表情丰富。更遗憾的是,你听不清楚附近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的说话内容。科学家们称这个现象为“鸡尾酒会现象”。其实,“鸡尾酒会现象”的主体不仅可以是人,还可以是青蛙、小鸟、昆虫和其他经常聚会的生物。
②当数百只青蛙一起鸣叫时,雌性青蛙如何找到令自己心仪的那只青蛙?当背景声音过于嘈杂,正在费力合唱的青蛙们如何分辨其他生物的叫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精力集中在研究生存在嘈杂环境中的动物的交流问题。寻找动物们的特征性叫声,找来录音器,研究人员便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③雄性树蛙的招牌叫声由一组颤音组成。颤音的音质、颤音的长短、颤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些对吸引异性至关重要。雄性树蛙总是选择水边作为鸣叫的最佳位置,选择太阳落山时作为求偶的最佳时间。当只有几只树蛙和声时,它们的颤音短促,当合唱团的队伍壮大后,雄性树蛙发出的颤音拉长。雄性树蛙拉长颤音的同时,还会降低颤音的频率,这可能是想让自己的叫声在和声中凸显出来。而且,有证据显示,雌性树蛙偏爱发出较长颤音的雄性树蛙。
④当然,动物的所有发声并非都与求偶有关。黑顶山雀的社会性很强,有些群体呆在一起的时间长达数月。黑顶山雀的鸣叫很有特色,其中的“滴”音最为响亮。鸣叫声常被用来维系群体团结,有时,则被用作警报。科学研究发现,群体的大小也会影响黑顶山雀的鸣叫。群体越大,黑顶山雀的鸣叫声的元素越多样,尤其是在竞选群体中的领导职务时。更神奇的是,黑顶山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时,它们的鸣叫声也不同。就像是我们在与不同的人交谈时,我们会选用不同的语气和措辞。
⑤许多新生动物总是叽叽喳喳。它们的叫声不仅表达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也是在争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嗷嗷待哺的幼鸟总是提高嗓门,以此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获取更多的食物。研究发现,谁的嗓门最大,叫声最密集,谁获取的食物最多。正所谓,嗓门大的鸟儿有饭吃。
⑥不过,随着周围环境中的噪声越来越大,幼鸟的嗓门也越来越高。科学家们研究树燕,想搞清楚环境噪声是如何影响幼燕的求救鸣叫的。他们发现,树林附近的声音在50分贝左右,有风的呼啸声、奔驰在旁边公路上的卡车声、河中的流水声和幼燕同伴的叫声,还有其他动物的叫声。他们发现,如果周围环境中的噪声分贝提高,嗷嗷待哺的幼燕索取食物时的叫声更响亮。
⑦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录制了一段特定分贝的说话声。在他们离开树林之前,他们用录音机播放这段说话声。5天后,他们发现,幼燕叫声的音量有了明显提高。意外的是,关掉录音机后,幼燕叫声的音量并没有降下来。这种变化可能是对越来越嘈杂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这对幼燕而言是有益的。但是,长此以往,噪声越来越大,它们的叫声是否会达到极限?又或者,树燕妈妈不能识别它们的叫声,那时这些幼小的生命是否会饿死呢?
⑧这样的担心并不为过。这样的假设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鸟儿把巢筑在离人类活动不远的地方,而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嘈杂。不仅鸟儿,越来越多的其他动物也正受到波及。有报道称,因为环境噪声污染严重,生活在城市中的青蛙甚至找不到配偶,青蛙数量急剧下降。人们尚且不能忍受噪声污染,更何况无辜受到牵连的动物。即使它们再聪明,也不堪忍受,很难想出良策。那么,请尽你所能,保持安静。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对文中加点的两处词语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动物的鸣叫声与哪些因素有关?(5分)
小题3:作者以“你能听到我吗”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