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小题1: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8分)                                                                                          
                                                                                   
小题2: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6分)                                                                                    
                                                                         
小题3: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小题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8分)
                                                                                   
答案

小题1:这里用了比喻(2分),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4分)
小题2: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小题3: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意思对即可)
小题4: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2分);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2分)。“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很显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强调母亲为了孩子费尽心血,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点评:在分析文本表现手法时,要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比如各种抒情方式、各种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不仅要掌握这些手法,还要熟悉它们的效果。这些都需要平时善于积累,善于归纳。如比喻的修辞效果是生动形象;拟人的修辞效果是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的修辞效果是增强感染力,创设意境等。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应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乃至全文,“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这两个否定句将房子、道路之于人的关系与母亲故乡之于人的关系做了对比,强调游子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眷恋。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了解本句所在是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区间。然后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和枝叶部分,尤其是枝叶部分。还要注意本句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想到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一段采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这两个句子,用形象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对母亲的依恋,失去母爱的伤痛,“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这一句用假设复句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望的不可实现,就越显示出我对母爱的怀念,对无法报答母爱恩情的愧疚。
点评: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小题4:
试题分析:落叶是全文的一个主导意象,它具有多重含义。它是游子形象的写照,是指四处漂泊、思念家乡亲人的“我”,同时也是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的形象,全文以之为线索,将记忆中故乡的印象、母亲日渐衰老的印象、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以及无法报答遗憾、愧疚等种种感悟绾接到一起。
点评: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如本题首要任务是要搞明白落叶是全文的线索。
核心考点
试题【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们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忘却了。即使在“文革”期间,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而且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的确是有的。在30年代,老舍周围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他们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旧的婚姻习俗。像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婚姻,都是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旧时女子,同时他们的思想又非常激进。一方面是围着他们的年轻貌美有学问的大学生,一方面是没知识、不识字的太太,可想而知他们的痛苦。这些旧时女子有的虽然也是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女儿或其他,但与丈夫却往往没有共同语言。老舍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婚姻生活的确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老舍基本上抱独身主义,直到30多岁后才自由恋爱娶了一位大学生,他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有些人认为老舍在前期的作品里表现了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而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现在有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多数评论家喜欢把老舍和《四世同堂》里的祁天佑当成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如果发生在国民党时期,老舍就不会去死。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有信心,无论如何的打击他都能经受。老舍已经虔诚地皈依了这一套意识形态,完全是以它的褒贬为褒贬,以它的荣辱为荣辱,这时候突然给他一个打击,这对于心理淳朴的老舍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老舍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他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他对政体不是清晰的。他的一切是为人民好。他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所以当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他感到一种失去,这种失去是他不可以理解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老舍对待工作,勤奋严谨,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既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父亲。
B.老舍每天只能写二千字,而现在有些年轻的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舍创作态度的严谨。
C.老舍婚后对婚姻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失望,表明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周围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批判有不妥当的地方。
D.老舍对政体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之所以虔诚地皈依了一套意识形态,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套”意识形态是“为人民好”的。
E.老舍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是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老舍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信仰。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是因为政治信仰的失落而自杀的,并不是为了要保持个人的尊严而死的。
B.“文革”期间,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C.老舍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而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却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幸福。
D.根据现在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作者对老舍批判自己周围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这件事是有所反思的。
小题3:作者说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从全文看,他的“严肃”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三 十 年 的 重 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六十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作家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筒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廷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吉。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装裱。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三十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成年人的手,卷一卷三十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部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三十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小题1:第一段开头写道,“我因参加多种社会文化活动而变得重要起来”,为什么“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5分)
小题2:为什么穆尼老师“把我们补画的一张贺年片,作为晚年最珍贵的收藏”?(5分)
小题3:第四五段写道,穆尼老师"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使我"十分尴尬","我"为什么还"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思考“三十年的重量”有哪些含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您的鹦鹉死了      〔法〕梅里
黎明时分,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喂,是罗德先生吗?我是欧内斯特,您乡村别墅的看门人。”
“欧内斯特,是你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你那里出什么事了吗?”“是的,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罗德先生,您的鹦鹉死了。”
“我的鹦鹉?死了?是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那只鹦鹉吗?”“是的,罗德先生,正是那只。”
“该死!多么遗憾呀!我在那只鸟身上花了不少钱。它是怎么死的?”“它吃了腐烂的肉死的,罗德先生。”
“腐烂的肉?到底是谁喂它吃的?”“没有人喂它,先生,它自己吃了一匹死马的肉。”
“死马?什么死马?”“是那匹纯种马,罗德先生。”
“你是说,我最珍爱的那匹纯种马死了?”“是的,罗德先生,它是因为拉洒水车累死的。”
“你有神经病呀?什么洒水车?”“是那辆我们用来灭火的洒水车。”
“上帝呀,你说的是什么火?”“是您的别墅发生了火灾,先生,一根蜡烛倒了,它烧着了窗帘,引发了火灾。”
“该死!你是说,因为那根蜡烛,我的别墅全完了?”“是的,先生。”
“可是,别墅里有电,点蜡烛干什么用?”“因为葬礼,先生。”
“什么葬礼?”“是您妻子的葬礼,罗德先生,一天晚上,她很晚才回来,我认为她是小偷,所以,所以就用您新订制的超四方460高尔夫球棒打了她……”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欧内斯特,要是你把我的高尔夫球棒弄坏了,我非杀了你不可!”
试探究小说丰富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1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着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小题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②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④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⑤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⑥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⑧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是                      (2分)
小题2:第④段是文章中重要的过渡,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段过渡包含的两个层面。(4分)
(1)                                                              
(2)                                                              
小题3: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生动地写出了新年的喧闹与寒冷,寄寓了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
B.第③段写到的“狗”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也是故乡寒冷的一个原因。
C.描写“公园长椅上睡觉”是为了表现在香港的流浪感,如同乞丐一样。
D.描写对香港“不凋的绿”的疲乏,是为了反衬对故乡四季分明的思念。
E.结尾批判某些垃圾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获得极大发行量,揭示了主旨。
小题4: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小题5:本文与《想北平》都写到家乡的蔬菜,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辨析。(3分)
小题6:联系全文,赏析结尾画线句“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