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吾乡何处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 是妻...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吾乡何处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 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 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我们姊妹三人,天各一方,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青岛,一个在县城,只把老人闪在家里,他们内心的孤独令我想起来就觉得有些寒凉。可是,为了生计,有什么办法呢?从长远计,也在县城给他们买了房子,可他们就是不去住,他们舍不得离开他们住了几十年的乡下,舍不得可以推门而入、随意拉呱儿的左邻右舍,舍不得这里的空气和水土。故乡是他们生命的根,而他们是我生命的根。
③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扩大点范围说,我所接触到的乌烟瘴气的官场,公款吃喝的酒风,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④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不管是北京的郊区还是秦岭深处的小山村,不管是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之称的江西婺源还是地处荒远的云南村落,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⑤最难忘怀的是几年前夏夜的镜泊湖。那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度假胜地。和友人信步走到宾馆旁边的凉亭小坐。天南地北正聊得兴起的时候,有一种声音加入了,接着,第二种第三种第N种……一场独具特色的草丛音乐会开始了——数不清的虫鸣,啾啾唧唧,你唱我和,每一个小生灵都乐意放开自己的歌喉,并不是为了比赛为了炫耀,只是为了自由歌唱自由表达,声音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没有一刻的停歇,可是听上去一点都不单调。我陶醉于这宇宙间最美的音乐,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然后就是几只可怜的宠物,谁曾有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一旦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中,反而有些隔膜了。其实,飞蛾、蚊蚁、昆虫,它们才是离大自然最近的生灵,没有它们的加入,人类是会寂寞许多的。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在胡同里的大槐树,抑或压根就没有故乡?
⑥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我们的打工生涯又有何委屈可诉?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曲的,他们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⑦“此心安处是吾乡”,说得真好。无论城乡,无论顺逆,无论穷富,无论贵贱,找到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支点吧,那是你幸福的根源所在,是安妥你灵魂的精神故乡,是人类亘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梦。
小题1:请说明文章第四自然段的作用。(6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乡是他们生命的根,而他们是我生命的根。
(2)我陶醉于这宇宙间最美的音乐。
小题3:文章是围绕“吾乡何处”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承上启下。由对故乡的望而生畏,开始自己心灵的寻根,进而体会到只要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能让自己忘却都市喧嚣的,都可以作为故乡。引出下文的叙述和感悟。
小题2:(1)老家是父母舍不得离开的地方,而父母又是我不能离开的,因而老家也是我的故乡。
(2)大自然中自由歌唱、自由表达的虫鸣是最美的,让我陶醉,引发我的思考。
小题3:(1)由海德格尔的诗句引出故乡何处的疑问。(2)说明老家是自己离不开的故乡。(3)追寻心灵的故乡。(4)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题4:故乡是自己获得生命的地方,是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它承载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是自己的生命之根。故乡更是使自己忘却喧嚣,获得心灵自由的地方。但要想获得心灵的自由,就不要***太强,不要被外在的浮华所扰乱,找到自己的精神故乡,找到心安的支点,从而获取人生的幸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作用分为结构上和思想内容上两方面。一篇文章总是有起承转合的考查的句子或段落在文中不同的位置作用是不同的,文章第四自然段处在中间,其结构作用基本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承上,写生命的故乡;启下,写精神的故乡。
小题2:试题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意,主要从字面和蕴含的深层意义两个层面解读。(1)句从老家、父母、我三者的关系推出深层意义是:老家也是我的故乡。(2)句的深层意义是:大自然中自由歌唱、自由表达的虫鸣是最美的,让我陶醉。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结构思路的理解。其实就是把文中起承转合的几个层次梳理出来。起:由海德格尔的诗句引出故乡何处的疑问。承:说明老家是自己离不开的故乡。转:追寻心灵的故乡。合: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但前提是“结合全文”,所以谈对故乡的理解不能脱离作者的观点,文中的思路。作者从生命的故乡转而重点谈精神的故乡,我们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两点来谈,但在解读的同时,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吾乡何处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 是妻】;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 “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欲得之,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无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
——《光明日报》2013.4.18 崔树强《艺术也需无用之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艺术的“无用性’’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艺术因为它的“无用”性,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被人们逐渐冷落。
B.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根植人心”的传统。
C.艺术就现代社会而言,因其不被社会价值束缚,而“无用”于社会。
D.艺术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艺考持续火爆带来繁荣的表象,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C. 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
D.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是与社会观念相关联的社会价值。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访从文故居
吴丽嫦
星星的眼里有了光,黄昏像个慈祥老人依傍着我这个远道来到湘西的异客。我理解黄昏的性格是平静清淡的,也理解星光中智慧的疑惑和内蕴的忧伤。这时,我意识到有个更加慈祥的老人已经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了。于是我看到街树也载着黄昏,像绕城而去的沱江河上的那种翘头翘尾的小船,尽管在平静的水面击起过湘西风情的水花,如今沿途笼罩着沉重的影子。
我是中午从吉首到凤凰的,进了古气森然的南华门,就急着去拜谒从文故居,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老人家生前,我无缘拜见,死后去看看先生的家。不过,我估计旧居不过是旧居,因为从文先生有过名气却从来不曾荣耀过,生前如此,身后如果连个旧居也让人纪念,未必是合乎他的意愿。但旧居毕竟落在他家乡的本土上,也是不会湮没的。
很快走到一个广场,正犹豫着,举视之下,是个文化馆,好像冥冥中从文先生在指引我这个异乡来客。他的笔墨是那般亲切,现在我感到他的灵魂更亲切!不过我在附近走了几个来回,不见有从文旧居的任何指示性标志。不必等了,我意会到从文旧居不会在热闹宽敞的地带,一定在那些青石板小巷子里,可是在哪条巷子里呢?每条巷子都是那么窄,且又是那么幽深,我踌躇了。
看沿街有许多高高缠着头巾,身穿花边衣裤的苗族姑娘摆着地瓜摊,地瓜白白嫩嫩,苗女笑容盈盈,这些正是沈先生的同胞。先生曾为她们先辈多厄的生活付出过温爱的悲悯的笔墨,我想她们一定会知道自己的作家。我趁机一一打听,她们遗憾地向我摇头。
但这叫我这个陌生客怎办?我荡到一座桥头,好风景呀,这是少年从文游水戏水过的沱江河边,黄昏中的沱江河,却异常欢快地传来捣衣声,好似依旧的乡音又似乎平添的新谣。在从文小说散文中早已见识过的吊脚楼,果然和几度梦见过的模样一样,它的迷人,和从文先生描写的迷人,同样令我沉醉。吊脚楼是古老神秘得猜不透的,还会有第二个人再来那样深情地写它吗?也许不会无人再来写它,但难以和从文先生的笔一样了。历史就是这样,是不可能重复而顶多能相似。历史可贵的悲哀永远要子孙来负担,大概这些街树和我想的一样,才这般地把它的幽思染成团团的疑虑和乡愁,投满了凤凰城的街道。
我不能让无谓的焦急来煞我的心头的风景,便在一家裁缝铺前站定。哦!好美的苗族服饰!看上去年轻的凤凰妹崽是我的汉族同胞,手上拿着一本什么书,我便高兴起来,向闹中取静、孜孜阅卷的她敬意地叩问。她很有礼貌,连声说抱歉。
我突感人地生疏起来,便走下桥头石级,迎面走来一位背背篓的老翁,好像从深深的青石板巷口突然走出的,特别是天刚下过雨,老人古风犹存,穿着古老的钉鞋,这使我深信,他是青石板小巷里生活的人物。沈从文这样写到过石板巷:“落雨就得穿钉鞋,……夜半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的声音实在好听。”我不能多想,天色不早了,真有些急,不先行礼就先问:“请教沈从文故居在哪里?”老人尚耳聪目明,却也说不上来。
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
我不得不想起小朋友了,记得先生的母校是文昌阁小学。到了南门外的南华山麓,这座学校隐在郁郁复葱葱的自然境界里,已到放学的时候了,我抓住了最后离校的几个小朋友中的一个女孩,她却知道,很高兴地要为我带路。这太使我欣慰了。这只小凤凰领我飞到了原来我到过的广场文化馆前面。广场很有几分情意,向从文旧居所在的石板小巷敞开了胸怀。
传说凤凰是不死的,死了还会复生。从文先生还活在小学生的心里。那不是么?只要登上文昌阁小学整齐的石阶,再穿过葱蓊青翠的林荫,沈从文捐稿费修建起来的藏书楼不就是凤雏栖息的梧桐吗?
多么不容易啊,我终于看到了“沈从文旧居”。我想,再下去便是凤凰复活的时候了!
(有删改)
【注】作者系浦江女作家,本文写于沈从文逝世二周年之际。
小题1:请指出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
(2)这只小凤凰领我飞到了原来我到过的广场文化馆前面。
小题3:从文中看,“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
小题4:文章4-7自然段作者写到苗女、汉族妹崽、老翁,有何用意?(4分)
小题5:作者说 “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引发你哪几个方面的思考?(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炮兽》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头儿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小题1: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小题2:“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这一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3:“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请结合上述语段加以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3分)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智利]佩德罗·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了许多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去。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羡。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当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囔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都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彤彤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那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行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女人的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的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的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的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却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
“至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采摘的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处算作花萼,又从何处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小题1:小说开头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羡与讨厌,有何作用?(3分)
小题2: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请结合小说内容述说其效果。(3分)
小题3:两处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的内容情感上有何相同点?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4:你从老人呵护花及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
《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这些基于移动工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演讲时说:“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务,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小题1:下列关于“移动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新兴阅读方式,这里面既有阅读方式、方法的变化,也有读物内容的变化。
B.“移动阅读”将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大的阅读量,并将替代传统阅读。
C.“移动阅读”时代到来的标志是3G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EP上阅读成为潮流。
D.“移动阅读”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的方式,而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B.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不长的文章。
C.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给人的教益是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可能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B.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工具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眼晴,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藏书“汗牛充栋”,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