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弯弯的月亮袁炳发(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像——小——船儿——”年轻的教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2)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晶晶亮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3)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敢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4)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像——小——船儿——”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像探视器似的在同学们的脸上扫来扫去。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5)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豆角。”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豆角之外,还像不像镰刀、弓?”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6)……几十年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7)赠给最优秀的老师星子: 感谢您没有扼杀我少年时期富于想象力的天性…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
小题1: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出来。 (4分)
答:                                                                         
小题2:小说情节围绕着什么问题而展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小题3:对“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的回答,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请根据作品作探究。(6分)
答:                                                                         
答案

小题1:一是星子包容多元思维与老师的一言堂对比:二是星子的多元思维与奶奶的教条单一对比:三是星子回答的“另类”与同学们回答的整齐划一对比;四是星子与学生们的对比;五是星子被否定与田菲的被肯定对比:六是田菲创新思维与同学们的从众单一思维对比。(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小题2:(l)小说情节围绕着“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1分)
(2)这一问题的设置,缩短了时间跨度,使情节单纯,主题更集中鲜明;(2分)这个简单的问题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不能挫伤最宝贵的童心。(或:对当代死板教条钳制想象田径缺乏创新缺乏人性的教育模式的批判或对应该教育的批判。)(2分)
小题3:否定的回答,老师与奶奶的否定回答挫伤了星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星子变得沉默,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星子的肯定回答,肯定的结果是成就了一位作家。(2分)
作者借此说明了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是科学和艺术产生的源头,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2分)
作者借此呼吁我们的教育要多点像星子富有创造性且善于保护孩子创造性的教师。(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主要表达手法和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文的对比手法运用较多,如星子的老师的一言堂和星子的对田菲的包容形成对比。其他方面不再一一赘述。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主要手法的能力。文中,星子和老师、星子和奶奶、星子和田菲、田菲的来信,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使主题集中,同时也是教育问题、教育模式的集中反映。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探究类问题,需要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探究。不能脱离文本,要言之有据。同时也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与亦云,要有真情实感,能自圆其说最好。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弯弯的月亮袁炳发(1)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老师问:“】;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塞林格:半生叛逆,一生传说……
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约翰·列侬——这位著名的摇滚乐歌手时,枪上盖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4个月后,里根总统遇刺。罪案现场,警察在凶手小约翰·欣克利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已被翻得破烂不堪。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专门陪伴凶手的书,它同样陪伴过无数卓有成就或循规蹈矩的美国人。
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
他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只为自己的快乐写作
塞林格1919年元旦出生,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60年。他成名后,深居简出,据说只接受过一个中学生的采访。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活经历简单,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幽深的洞穴。
塞林格酷爱写作,从军时也带着打字机,有空就写。1948年,他的短篇小说《香蕉鱼的好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由此成为让人羡慕的“《纽约客》作家”。此后,他基本只给这家杂志写稿,共发表过14篇作品。
1950年7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两个多月内再版了10次。
此书一出版,就受到年轻人追捧,他们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也由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一时间,模仿霍尔顿的言行举止成为一种时尚,风衣和反戴的红色鸭舌帽成为美国的流行街景。
不朽的著作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中国的“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展开。
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断。时至21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 ModemLibrary)也将其纳入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半生隐居者
塞林格的自娱后来发展到不发表也不出版任何作品,再版的书也不许出现自己的照片。不久,他买了一块90多英亩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他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肖恩。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他还在写作吗?这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10多年里他只出过3个中篇和一个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发表作品。有人认为他一个字也没写;有人说他一直在写,但会像果戈里那样在去世前将手稿付之一炬;也有人说他写了很多作品,将在死后发表。
这种隐居使得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他的余生成了传说。
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①,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选自《青年文摘-快点》2011年第15期,有删改)
【注】①墓志铭:文体的一种,内容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小题1:文章的开篇为什么从美国两大惊天大案写起?(4分)
答:                                                                         
小题2:塞林格“只为自己的快乐而写作”有哪些具体表现?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些内容?(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文末引用《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话适合成为他的墓志铭?(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1)这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2)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细雨,是彩虹,是陶醉,是浪漫,是鸟儿的歌唱,是草原的翠绿与辽阔,是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3)于是,被你在婴儿时搁置起来的梦想的翅膀开始展开,开始跃跃欲飞。你要挣脱绳索,你要砸破牢笼,你要离开火焰山离开沼泽地离开这个让你虽生如死的地狱。你开始背叛和你一起长大的、你现在可以在下面乘凉的小树,你开始背叛给了你很多乐趣的大白狗,你开始背叛为你解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渴的水井,你开始背叛故乡的人——你一心想遗弃他们,只为走进远方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4)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场景的,而不属于眼前巴掌之地。  
(5)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你终于走了,头也不回,就背一个小包,别的什么也没带。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都在远方,且已经在远方等着你了。  
(6)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 
(7)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  
(8)终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呆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再两年……你终于呆不住了,你终于想起了故乡,你终于发觉故乡离你太遥远,你身在故乡时,远方离你都没有这么遥远。你想靠近它,却早已无法靠近,梦中都很难抵达。  
(9)这时候,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牢笼,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你的沙滩你的海浪,你的清风你的明月,你的细雨你的彩虹,你的鸟儿的歌唱,你的草原的翠绿与辽阔,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10)于是,你准备展开帮助你离开故乡的翅膀,准备在一夜之间——最好是眨眼之间——就飞回那个暖乎乎的地方。而这时,你突然发现翅膀不在了。你找遍了全身,还是没有。你摸摸自己的肩膀,摸摸自己的手臂,摸摸自己的手指和面孔,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你已经不再是原初的你。  
(11)你当然不知道翅膀是怎么离开你的,尤其是为什么离开你的,是呀,只因你一度沉醉于你已身在其中的远方而无暇照顾,翅膀在黯然神伤中回到了它起飞的地方。因为它只属于故乡。 
(12)你蹲在地上,你哭,你揩着眼角的泪水,谁也看不见。远方能让你尽情地流泪,却不会为你揩擦泪水。不像在故乡,那么多的目光看着你,那么多的手伸过来,你还没发现自己有泪,就已经有人为你擦干了。  
(13)你终于知道了故乡是什么味儿,也知道了远方是什么味儿。于是你开心地笑,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你安慰自己说,不幸福的人,是那些没有故乡的人或是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知道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除非他们也像你一样把故乡丢失。  
(14)此刻,你一下子发现,故乡的每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一个亲人,随便抱着故乡的一棵柳树,你都会毫不犹豫地叫上一声娘。
(15)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  
(16)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你想,你的脚就是翅膀,你愿意这样走回故乡。
(17)哪怕累死在返乡的路上,也值得。
小题1:文章开头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小题2:如果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应在哪一处分开?请概括这两个部分各写了什么? (5分)
小题3:文章第(15)自然段说“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请结合原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多次提到的“翅膀”是比喻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对成长的渴望以及回归故乡的急切心情。
B.故乡与远方遥远的距离,强化了作者对远方的憧憬,振起了梦想的翅膀,促使作者遗弃故乡,走进“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C.作者通过离开故乡时和准备从远方出发回归故乡时的对比,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变得丰富与复杂,除了原来的厌弃,还增添了想念与爱恋。
D.在本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由否定到肯定,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深化与超越。对故乡情感态度的变化,使作者感知了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相信中国制造 感谢“中国威胁”
近来,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形式——“中国制造”(质量安全),成了国际国内的重点关注话题,仿佛“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国际上,恶意妖魔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故意扩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善意审视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在国内,自卑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反省化“中国制造”者有之,理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总之“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不论怎么说,终于演变成了“相信中国制造”的国际攻关行动与“感谢‘中国威胁’”的国家理性行为。
不可否认,本轮“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是由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引发的“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原本这些“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完全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友好协商得以解决的,然而不幸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却成了一些羡慕、猜疑者在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却变成了一些妒忌、憎恨者攻击中国的靶子。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这种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扩大到了全球,致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的不白之冤。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中国政府除了外交惯例的正常表态和对“中国威胁”论的严肃批驳外,在理性的国家行为表现中,由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终于用国际攻关的行动手法、以事实说话的方式展现在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视野中。透明化的“中国制造”过程、国际化的“中国制造”方式、生活化的“中国制造”体验、抒情化的“中国制造”评论……无一不在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中国制造”就是中国承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责任,“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贡献!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6 000亿美元;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已为世界各国消费者节约了极其庞大而又难以计数的金钱。这难道还不能让世人“相信中国制造”吗?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威胁’”。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一定不会有今天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世人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制造”背后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会清楚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贡献,更不会深切体会由“中国制造”支撑的中国国际地位;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挂帅的“国务院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中国也不会现在就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就不会有这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被吴仪称为“特殊战役”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要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100%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和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销售、单位销售和食用的猪肉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要100%建立质量档案;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等)。总之,正是有了“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相关改革才会视野更宽、目标更明、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更加稳健地和平崛起。因此愚下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中国威胁”,事实上起着推动中国进步的作用,“感谢‘中国威胁’”应成为理性的国家行为。   
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并不是愚下的矛盾观点,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理由相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遭遇意想不到的“中国威胁”论,怎样以理性的思维面对“中国威胁”论和利用“中国威胁”论,无疑将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真正的国家理性行为,也许才刚刚开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
B.出现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是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
C.“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是一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特殊战役”。
D.制定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将能杜绝那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
E.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小题2:各国消费者欢迎中国产品,下面不属于他们选择“中国制造”理由的一项(  )(3分)
A.“中国制造”的产品绝大多数质量没有问题。
B.“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实惠。
C.“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就是中国承诺,就是中国责任,就是中国贡献!
D.中国政府提高和加强了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检查。
小题3:结合文意,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中国制造”风波是如何发生的。(4分)
小题4: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文中“理性的国家行为”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后一趟生意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些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小题1:小说结尾出租车司机与占领军人同归于尽,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暗示,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简要说明。(4分)
小题2:第1段和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原住民”与“外国士兵”都认为自己是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批判性思维不是诋毁他人陈述
迈克尔•S•罗斯
①19世纪40年代,作为一种解释模式和指导人们信念与行动的评价体系,批判性思维首次获得它现有的重要地位。1962年罗伯特·恩尼斯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后,该术语在教育界突然大为流行。恩尼斯和紧随其后的无数教育理论家们为批判性思维大唱赞歌。
②判断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已经变得敏捷的一般方法就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了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因此,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实际上最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方面——批判。因为对于今天的很多学生来说,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如能够证明黑格尔对叙事的界定把非欧洲人排除在外,或者芭特勒(Butler)关于脆弱性的立场和她关于表演性的概念是自相矛盾的,或者一位享有终身职位的教授没能解释清楚自己为何能享有“特权”——这些是人们已陷于诡辩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够完全地参与到学术圈的预兆。但是这种参与完全是消极的,不仅完全无法令人满意,而且根本上是适得其反的。
③这种揭露错误或简单地表现自己胜人一筹的智力技能,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我们应该提防教出一群自鸣得意的“揭盖子人士”,或者,用当前大学校园里十分流行的术语来说,教出一群喜欢“发难”的学生。在过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批评教科书、机构或人们没能完成他们自己的既定目标;而我们可能正在剥夺他们从学习中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能力。在人文学科的文化中,聪明常常意味着成为一个爱批判的真相揭露者,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过于擅长证明某些事情为何毫无意义。那种技能可能会消弭他们发现或构建意义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书本和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一旦走出大学,我们的学生继续通过展现超凡的批判威力来大展宏图,就像在学校时,他们曾通过这种技能获得嘉奖。他们为缺乏宽容的文化风气吹风点火,这种风气绝不容忍人们对意义的寻找或构建;而知识分子和文化评论家们以能够证明别人如何的不可信为乐事。
④我认为这并非是当代人的独创。18世纪时,有人抱怨启蒙文化只肯定怀疑论,只满足于怀疑一切。然而,我们当代人使这一趋势发展到了不可知论甚至是多疑癖的地步。我们连承认自己缺乏信念的勇气都没有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觉得挑战某种设想或信念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一个人想要宣称自己想反驳某种观点,就要坚信自己具有去伪存真的能力;一个人想要宣称自己善于接受,乐于学习,就要具备开放的心态以便能够接受某种观点,尽管这种观点可能很快就会被解构(或只是被嘲弄)。
⑤我们在训练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时,可能会给他们讲诸多道理以使他们保持谨慎——这可以被学生们当成不去学习的理由。拒绝接受任何不同意见的风气似乎已影响到我们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从政界到报界,从筒仓式的学术项目(不管如何具有跨学科性)到唇枪舌剑的公众知识分子。然而,作为人文学科教师,我们必须设法让学生们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情感冲击和认知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最初可能会惹怒他们,或者只是让他们觉得这一切与自己毫不相干。没有移情的能力和深入本质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就是枯燥乏味的。
⑥人文学科的一个关键性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他们可能或多或少会拒绝或忽视的材料。这种材料将经常会给学生们带来惊喜,有时也会扰乱他们的心绪。学生们似乎已经认识到,教学评估委员会会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我不喜欢这位教授或这个材料”的批评意见。这种抱怨非常有害,因为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不喜欢本来就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如同重视批判能力一样,重视从未知的和不喜欢的材料中学习的愿望,对于我们的学术和市民生活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选自《超越批判性思维》,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批判性思维在当下有如此大的影响,与恩尼斯及之后的教育理论家们对批判性思维的肯定与推崇有关。
B.批判性思维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能追溯到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呈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
C.判断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已经变得敏捷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具备了识破或诋毁别人陈述(或信念)的能力。
B.在当前,学生们错误地以为,评判性思维就是批判,这种趋向会导致他们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E.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著名黑格尔对叙事的界定把非欧洲人排除在外,这就表明这个人能够完全地参与到学术圈。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意义上的评判性思维应该不仅仅包含对事物的批判这个方面,它还应包含肯定事物价值的方面。
B.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时,学生对教师教育用意的歪曲理解,是造成学生拒绝接受意见的重要原因。
C.对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纠正,会更不利于人们对意义的寻找或建构。
D.造成学生对批判性思维产生错误认识这一结果,人文学科教师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小题3:对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有哪些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结合文本,请谈谈怎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