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知“以孝治天下”观点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性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祭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信仰的众多原则的实践远非至善至美。不过,只要国家大体安定,文化建设总还是统治者不可或忘的大事,道德教化也就得到有效的传承,有时候甚至表现出强大的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为信仰献出生命并不是宗教徒的专利,相反,近代以来许多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慷慨赴死的事例与宗教毫无联系,但为理想而不惜生命的原则是一致的。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惟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
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
C.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B.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 “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这使得”不准确,因为还有其他原因;“中国人缺少信仰”错,中国人还有“道德信仰”。C项“没有给其他宗教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错,原文是“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D项“其他宗教信仰”错,应是“各种高级宗教”。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思想”一词漏掉了“漫长”
小题3:
试题分析:“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的说法不对,原文在强调道德信仰的作用,没有比较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优劣的问题。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周老爷小传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品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幺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周老爷子施粥遭骂,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了佣工。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周家为老爷子办的丧事非常寒酸,正是这吝啬的传统让周家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6分)
小题4: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邵逸夫:香港影视大佬的大学情怀
冯琳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商户家庭。逸夫是他的号,他希望自己能够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地度过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从小受到家族熏陶,会做生意,也会做电影。1934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推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产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业独当一面。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邵逸夫打造了市值164亿的TVB电视王国,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邵逸夫是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曾超过200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同时,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的“吝啬”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延续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思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很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用作慈善。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商人出身的邵逸夫克俭克勤,有着一套自给自足的经商模式。对于金钱的态度,邵逸夫也十分保守。他手下很多导演成名之后,都希望能够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但是在邵逸夫这里,就是痴人说梦。正是由于邵逸夫不肯让手下人尝到更多的甜头,导致邵氏公司人才不断流走,这也是当时的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
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60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币。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赞誉,邵逸夫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节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他连续19年为大陆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项目4500多个,受惠学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影视大亨,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因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
邵逸夫散财无数,同样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为邵逸夫颁发GBM勋衔。
邵逸夫凭借他的生意头脑,把自己的电影、电视事业经营得如他的人生一样经久不衰;而他的人生也如电影一般传奇跌宕;虽然已年过期颐,但邵逸夫的传奇还在延续。在邵逸夫的身上,慈善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善举,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捐助解救他人的行事态度。不管是捐款还是建楼,无论高调还是沉默,邵逸夫的善举,我们无法漠视。                         (选自《人物周刊》2013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第1自然段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文段通过介绍邵逸夫的家庭出身以及他的号的内涵等内容,引出下文对这些内容较为详细的表述,刻画了邵逸夫“贵兼济”的形象特征。
B.“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款”中的“郑重其事”说明邵逸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邵逸夫的大学情怀,表现了邵逸夫从此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追求。
C.在香港影视业是没有人可以与邵逸夫争锋的,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邵逸夫能够电影、电视齐头并进,打造了香港影视业最强的阵容,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D.邵逸夫的“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思想否定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这句话十分明确地表明了邵逸夫对慈善事业的独特见解。
E.邵逸夫对教育、卫生事业十分重视,他捐资建立的教学楼、图书馆、医疗场所等很多,这些都证明了邵逸夫的“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一说法。
小题2: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介绍邵逸夫早年不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目的有哪些?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分)
小题4:邵逸夫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奶河
刘国星
①那年冬天,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太阳若隐若现,雪落三尺,白毛风扬卷,牲畜和牧人都很难找到进出的道路。当然,找路也没用,外面也是个饥饿的世界。
②不分昼夜,额吉和我只能缩在包里,一面抵抗寒冷,一面抵抗饥饿。烧柴是额吉计算好的,白天,只求炉火不灭;夜晚,隔一个时辰,加一次牛粪。额吉认真地对我说:“这些燃料,我们能挺到明年春天!”我点点头,装作很相信她的样子。最让额吉没法计算的是吃粮。现在仅有一小袋炒米,一小块奶豆腐。
③最惨的是我们的骆驼脱了缰,跑远了。那时,额吉也对我说:“没事,没事的!”我们不能出去找,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出去就很难再返回来。额吉说没事时,我发现她的眼角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就在一背身的时候,又没了,我甚至都怀疑起了我的眼睛。可草原上的食物,都来自牲畜,吃肉、喝奶茶、吃奶豆腐,就是吃的炒米也是从蒙商那里用牲畜的皮张换回来的。跑失了骆驼,我们的处境更艰难了。
④额吉每天定量给我吃一小把炒米,烧奶茶也是把那块奶豆腐切一小片,放在水里。烧来烧去的,几回下来,茶都没了奶子味。最好的办法就是躺着不动,减少运动量,黑天白天连轴转。额吉和我的生物钟就变了,有时,我们夜里睡不着,就盯着包顶出神。额吉说:“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吧!”半天,我接上说:“是的,一定能!”
⑤那天夜里,包外传来细碎的声音。额吉推推我:“是不是白毛风?”我说:“这样大的雪,还能有啥?”额吉再听,突然兴奋地跳起来:“是狼!”我睁大眼睛,汗毛张开,吓出一身汗。额吉却摸起一把刀冲了出去。
⑥我也战战兢兢地跟到包口,皎洁的月光下,只见一匹狼蹲在白茫茫的雪地里,不声不响紧盯着我们的毡包,相距不过十米。额吉快速地冲上去,狼也冲上来,一人一狼,都很兴奋。月光里,雪地上,额吉和狼滚在一起……
⑦我忘记了哭泣,我只记得最后是额吉胜利了,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脸上漾着笑容,被月光和雪光映衬着,灿烂异常。额吉说:“这回好啦!有吃粮啦!” 
⑧第二天,额吉在剥狼皮时,眼神却严肃庄重起来。我也看到了这匹狼圆鼓鼓的腰身。额吉慢慢拉过我,庄重地跪倒在狼的尸体旁,轻声叫道:“额吉!狼额吉!”额吉示意我也叫。我磕头,也轻声叫:“额吉,狼额吉!”
⑨额吉说这是匹母狼!它是出来寻找食物被我们***死的!它救了我们,而我们却害了它和它的孩子。
⑩有了狼肉,额吉和我终于度过草原那个冬天,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⑪50年后,一个老人坐在城市楼房的阳台上,在读一张泛黄的报纸,他读得泪流满面。那个老人就是我。
⑫报纸上写道: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内蒙古人民,尤其是草原上伟大的额吉们敞开了她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孤儿,孤儿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⑬我就是这群孤儿里的一员。那个冬天过去后,孤儿们凑到一处,有的说自己不但有蒙古族的额吉,还有牛额吉、羊额吉、马额吉、驼额吉……他们问我时,我说我有一位狼额吉!其实,***死狼额吉的额吉也还是个未婚的蒙古族姑娘。
⑭ 草原绿海无边,鲜花盛开,牛羊星星点点……额吉们和孩子们又唱又跳,我的眼里却模糊着,觉得眼前涌动着一条河,那是额吉们滋润生命的奶河。
【注】额吉:蒙古语,母亲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
小题1:第①段中所描写的环境主要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特点?(4分)
答:                                                                             
小题2:文章的⑪和⑫两个段落属于插叙的内容,这两个段落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和额吉的一段艰难生活,试分析这位额吉的人物形象。(6分)
答: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那是额吉们滋润生命的奶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19分)
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尤甚。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育矜:自夸
C.过蒙拔,宠命优渥擢:提拔
D.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听:准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覆杯水坳堂之上
C.况臣孤苦,特尤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李密刻意提到自己曾经“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而不事二主,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第二段,作者还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以此表明不赴命的意愿。
C.李密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用古代贤君治国之道,为自己孝敬祖母找到不能立即奉诏的依据,也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D.为人臣当“尽节”于陛下,为人孙当“报养”于祖母,在两难境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_
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7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小题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5分)
答:
小题2: 试理解祖父“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情感内涵。(6分)
答:
小题3:根据文章,简析翠翠为什么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