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奶河刘国星①那年冬天,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太阳若隐若现,雪落三尺,白毛风扬卷,牲畜和牧人都很难找到进出的道路。当然,找路也没用,外面...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奶河
刘国星
①那年冬天,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太阳若隐若现,雪落三尺,白毛风扬卷,牲畜和牧人都很难找到进出的道路。当然,找路也没用,外面也是个饥饿的世界。
②不分昼夜,额吉和我只能缩在包里,一面抵抗寒冷,一面抵抗饥饿。烧柴是额吉计算好的,白天,只求炉火不灭;夜晚,隔一个时辰,加一次牛粪。额吉认真地对我说:“这些燃料,我们能挺到明年春天!”我点点头,装作很相信她的样子。最让额吉没法计算的是吃粮。现在仅有一小袋炒米,一小块奶豆腐。
③最惨的是我们的骆驼脱了缰,跑远了。那时,额吉也对我说:“没事,没事的!”我们不能出去找,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出去就很难再返回来。额吉说没事时,我发现她的眼角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就在一背身的时候,又没了,我甚至都怀疑起了我的眼睛。可草原上的食物,都来自牲畜,吃肉、喝奶茶、吃奶豆腐,就是吃的炒米也是从蒙商那里用牲畜的皮张换回来的。跑失了骆驼,我们的处境更艰难了。
④额吉每天定量给我吃一小把炒米,烧奶茶也是把那块奶豆腐切一小片,放在水里。烧来烧去的,几回下来,茶都没了奶子味。最好的办法就是躺着不动,减少运动量,黑天白天连轴转。额吉和我的生物钟就变了,有时,我们夜里睡不着,就盯着包顶出神。额吉说:“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吧!”半天,我接上说:“是的,一定能!”
⑤那天夜里,包外传来细碎的声音。额吉推推我:“是不是白毛风?”我说:“这样大的雪,还能有啥?”额吉再听,突然兴奋地跳起来:“是狼!”我睁大眼睛,汗毛张开,吓出一身汗。额吉却摸起一把刀冲了出去。
⑥我也战战兢兢地跟到包口,皎洁的月光下,只见一匹狼蹲在白茫茫的雪地里,不声不响紧盯着我们的毡包,相距不过十米。额吉快速地冲上去,狼也冲上来,一人一狼,都很兴奋。月光里,雪地上,额吉和狼滚在一起……
⑦我忘记了哭泣,我只记得最后是额吉胜利了,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脸上漾着笑容,被月光和雪光映衬着,灿烂异常。额吉说:“这回好啦!有吃粮啦!” 
⑧第二天,额吉在剥狼皮时,眼神却严肃庄重起来。我也看到了这匹狼圆鼓鼓的腰身。额吉慢慢拉过我,庄重地跪倒在狼的尸体旁,轻声叫道:“额吉!狼额吉!”额吉示意我也叫。我磕头,也轻声叫:“额吉,狼额吉!”
⑨额吉说这是匹母狼!它是出来寻找食物被我们***死的!它救了我们,而我们却害了它和它的孩子。
⑩有了狼肉,额吉和我终于度过草原那个冬天,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⑪50年后,一个老人坐在城市楼房的阳台上,在读一张泛黄的报纸,他读得泪流满面。那个老人就是我。
⑫报纸上写道: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内蒙古人民,尤其是草原上伟大的额吉们敞开了她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孤儿,孤儿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⑬我就是这群孤儿里的一员。那个冬天过去后,孤儿们凑到一处,有的说自己不但有蒙古族的额吉,还有牛额吉、羊额吉、马额吉、驼额吉……他们问我时,我说我有一位狼额吉!其实,***死狼额吉的额吉也还是个未婚的蒙古族姑娘。
⑭ 草原绿海无边,鲜花盛开,牛羊星星点点……额吉们和孩子们又唱又跳,我的眼里却模糊着,觉得眼前涌动着一条河,那是额吉们滋润生命的奶河。
【注】额吉:蒙古语,母亲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
小题1:第①段中所描写的环境主要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特点?(4分)
答:                                                                             
小题2:文章的⑪和⑫两个段落属于插叙的内容,这两个段落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答:                                                                               
小题3: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和额吉的一段艰难生活,试分析这位额吉的人物形象。(6分)
答: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那是额吉们滋润生命的奶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环境特点主要有两个,即寒冷和饥饿。(1分)②强调这两点,主要为下文作铺垫。(1分)③因为寒冷,出门变得很困难,我和额吉只能困守蒙古包中;因为饥饿,狼才会出现在蒙古包外来寻找食物,才会有额吉与狼的殊死搏斗。(2分)
小题2:不能删除。(1分)①因为这两段内容交待了我和额吉那段艰难岁月的时代大背景,说明了我的遭遇不是偶然;(1分)②也反映出额吉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影响。50年来,我对额吉的感恩之情不变。(1分)③并揭示出额吉的形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情况,有利于主题的提炼和升华。(1分
小题3:①是一位养护过我的蒙古族姑娘,也是无数有着大爱精神的蒙古女子的缩影。②她善良、坚强。如她未婚,却主动承担照顾养护“我”的责任;她在最艰难的时候总是鼓励和安慰我。③她勇敢无畏。如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与恶狼作生死搏斗。④有恻隐之心,知恩图报。如看到被自己***死的狼是母狼时的表现,并要求我跪下,称狼为额吉。
小题4:①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额吉们对孩子的无私之爱比喻成一条滋润生命的河,从而表达出我对额吉们的尊敬与怀念;(2分)②运用了对比手法,由现在草原的繁荣热闹与过去草原的饥饿和寒冷形成对比,表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得来不容易,与额吉们的付出有不可分开的关系。(2分)③使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既是对前文额吉养护我的情节内容的总结呼应,也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那年冬天,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太阳若隐若现,雪落三尺,白毛风扬卷,牲畜和牧人都很难找到进出的道路。当然,找路也没用,外面也是个饥饿的世界”,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句子——“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外面也是个饥饿的世界”,从中可概括出“寒冷、饥饿”的特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本题即可以从以上各方面综合分析。本题即可从中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有:一、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的作用。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三、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四、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此题即从第一、二、三几个方面的考查的。
小题3:
试题分析: 分析额吉的形象要扣住几个重要的细节:一、额吉总是鼓励我,“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吧!”二、为了保护“我”与恶狼搏斗。三、发现是母狼之后,额吉的表现。四、额吉是一个未婚的姑娘。五、额吉是千千万万蒙古额吉之一。分析人物形象,即要分析其个体,还要将他放到大环境中去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要理解其深层意,即修辞义和语境义。“草原是奶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能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另外从“生命的奶河”深层义来分析,“奶”是孩子的粮食,是生命的保障,所以说草原是养育孩子的母亲。再结合全文来分析,那么多“国家的孩子”被草原上的额吉们抚育长大,她们就是孩子们的母亲。蕴含其中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奶河刘国星①那年冬天,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太阳若隐若现,雪落三尺,白毛风扬卷,牲畜和牧人都很难找到进出的道路。当然,找路也没用,外面】;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共19分)
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尤甚。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育矜:自夸
C.过蒙拔,宠命优渥擢:提拔
D.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听:准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B.州司临门,急星火
覆杯水坳堂之上
C.况臣孤苦,特尤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李密刻意提到自己曾经“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而不事二主,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第二段,作者还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以此表明不赴命的意愿。
C.李密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用古代贤君治国之道,为自己孝敬祖母找到不能立即奉诏的依据,也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D.为人臣当“尽节”于陛下,为人孙当“报养”于祖母,在两难境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_
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7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小题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5分)
答:
小题2: 试理解祖父“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情感内涵。(6分)
答:
小题3:根据文章,简析翠翠为什么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和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大门紧闭的家园。邻居看到他,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并告诉他,因为父亲种下亩把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他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之下,他渐渐地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父亲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听了,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听了,“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情感和心理?(4分)
                                                                               
                                                                               
小题3:“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这段叙述在小说情节的展开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两种真诚
王 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前者冷落了审美,越真诚越糟糕;后者是在审美中张扬,越真诚越出色。到头来,领导那个意图却会从审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审美规律有这个能耐。白了说,叫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文了说,叫不用之用。有一些作家坏就坏在太听话了,或者叫不会用作家听话的法子,心甘情愿去委屈创作的审美规律。
我以为,领导要大度一点,我领导我该领导的,你尽管写你的;作家也明智一点,你尽管领导你的,我写我该写的。两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契合,审美规律就能给领导和作家在作品客观的社会性上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楚顷襄王没领导屈原怎样写,《离***》不是写出来了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乾隆领导出来的。如果沙皇把托尔斯泰领导一下,硬要他去谴责“不道德”的安娜·卡列尼娜……那世界文学史上该少了多少光彩?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单单是“领导”出来的,是太听话听出来的。
就作家角度而言,要改掉太听话的毛病,不是说说就能奏效的。这只能随着物质、精神、利益的羁绊一天天松脱才能慢慢有起色。领导身上的某些体制特色的消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也性急不得。有了这点悟性,违心的惧怕和幼稚的真诚就会少一点,对审美的干扰就会少一点,作家们也不至于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指出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3:细读全文,说说“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中的“事”包含哪些内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小题1: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出自名著中哪些人物之口?(5分)
①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②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③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④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⑤改良,改良,真是越改越凉,冰凉。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小题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按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
“你”是谁?请简述“我且饶你性命”这一英雄惺惺相惜情节的来龙去脉。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