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蕾畲。...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蕾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润身:粉饰自己。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滕、扃镝
B.①士当器识为先②倒戟御公徒
C.①摭我华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①未尝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召下兵
3.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4.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人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5.把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D
4.A
5.(1)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认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2)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万物。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蕾畲。】;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廉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镓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蠕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节选自《日知录》卷十三)
  注:①兔苴:粗野。②刍荛:刻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之人。③金镰(qú):金属制的耳环。④河蠕( ruán):河边的空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廉耻/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卿相/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吏清/贵:推崇,重视。
D.前有八都尉好财货/率:一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国灭亡②度我至军中,公
B.①国家有不亡者乎②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C.①使马如羊,不入廐②农人告余春及
D.①有不始贪求者哉②冰,水为之,而寒
3.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耻尤为要”的一项是(  )
①廉耻,立人之大节
②不耻则无所不为
③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④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⑤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⑥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B.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礼义廉耻就开始被抛弃。但是在那昏聩的时代,仍然   不乏清醒之人,像《颜氏家训》的作者会颜之推即为其一。
C.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引用了《吴子》《尉缭子》《后汉书》中的语言或故事,并由此对辽东之事生发感慨。
D.作者认为杜甫的诗句“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句的“廉颇将”应为“廉耻将”,是杜甫对边关将领应有不贪之心和廉耻之行的呼唤。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B.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C.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D.境非独谓景物也。
2.下列境界中,是“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B.“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后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情采(节选)
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节选自《文心雕龙一隋采》)
注: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去了毛的皮革。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官、商、角、徵( 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日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性虚而沦漪               结:集结,形成。   
B.而色丹漆,质待文也        资:本质,原本。   
C.其为彪炳,缛采矣          名:显著,明显。   
D.神理之也                  数:定数,必然。
2.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B.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D.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3.下列加粗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②夫水性虚沦漪结   
B.①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      ②而色资丹漆,质待文   
C.①故立文道,其理有三      ②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数也  
D.①绮丽艳说      ②藻饰辩雕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为情志服务。   
C.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第二是表声的创作;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   
D.刘勰认为体会《孝经》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就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了。
5.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于人事者/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于史/究:考究。
C.知史学之于《春秋》/本: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特:只是。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②言工,于我何与
B.①犹不以空言制胜②不得苟放过
C.①不如见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②亲亲,则父昆弟不怨
D.①故惟陋儒争门户也②仲夏即收者,广南之稻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可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②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③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④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⑤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⑥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有关文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其之未周与?/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幾:通“机”,机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不知子孙卒困敌国②师不必贤弟子
B.①良医子多死于病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C.①盖智者可以谋人,不可以谋天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①而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5.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