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情采(节选)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①;犀兕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情采(节选)
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节选自《文心雕龙一隋采》)
注: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去了毛的皮革。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官、商、角、徵( 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日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性虚而沦漪               结:集结,形成。   
B.而色丹漆,质待文也        资:本质,原本。   
C.其为彪炳,缛采矣          名:显著,明显。   
D.神理之也                  数:定数,必然。
2.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B.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D.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3.下列加粗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②夫水性虚沦漪结   
B.①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      ②而色资丹漆,质待文   
C.①故立文道,其理有三      ②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数也  
D.①绮丽艳说      ②藻饰辩雕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为情志服务。   
C.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第二是表声的创作;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   
D.刘勰认为体会《孝经》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就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了。
5.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A
4.D
5.(1)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
   (2)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情采(节选)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①;犀兕有】;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于人事者/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于史/究:考究。
C.知史学之于《春秋》/本: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特:只是。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②言工,于我何与
B.①犹不以空言制胜②不得苟放过
C.①不如见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②亲亲,则父昆弟不怨
D.①故惟陋儒争门户也②仲夏即收者,广南之稻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可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②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③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④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⑤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⑥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有关文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其之未周与?/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幾:通“机”,机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不知子孙卒困敌国②师不必贤弟子
B.①良医子多死于病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C.①盖智者可以谋人,不可以谋天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①而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5.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太宗闻武氏之***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慄,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施之而受之/交:交替。
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过错。
C.无时而不可于吾前/坠:降临。
D.而黛玉之孤僻/惩:恐惧。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极其所有之能力交构之者②各加力而各不任其咎
B.①躬丁其酷,无不平之可鸣②忌黛玉之才虞其不便于己
C.①其感人贤前二者远甚②王夫人固亲薛氏
D.①极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以罕见之故
3.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    )
①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②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
③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④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
⑤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
⑥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⑥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予。⑥顾:岂,难道。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人/示:给……看。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也/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之矣/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先生辄起而排②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
B.①先生抚掌自豪②梅以曲为美,直无姿
C.①予为点之流亚欤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至今学者称②去今之墓而葬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项是(    )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几束之高阁/几几:几乎。
B.无虑百数十家/无虑:大约。
C.皆采取而假借之/假借:借用。
D.取《离***》乐府之神理/神理:哲理。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年十五六,即学诗②而不古人所束缚
B.①以笃好深嗜之故②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C.①尝胸中设一诗境②今之世异
D.①皆采取假借之②取《离***》乐府之神理不袭其貌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能具体体现黄遵宪在诗歌方面主张的一项是(    )
①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②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③取《离***》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④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⑤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⑥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少年开始学习作诗,后虽为官四方,到处奔波,却每每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这是介绍《入境庐诗草》诗集内容的由来。
B.诗人认为,在古代的诗人中,能称得上专门名家的,大约有数百家。想抛弃古人的糟粕,而不被古人所束缚,是很困难的事情。
C.在“诗境”“取材”“叙事”三者中,“诗境”强调语言体式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取材”和“叙事”强调内容方面的问题。
D.诗人认为,古代诗人“不名一格,不专一体”,今人的诗歌也应熔炼出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体式,“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