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这三则材料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这三则材料贯穿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庸之道。
2.不矛盾。从过程与结果,行为与精神这两个角度去谈。(具体表述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这三则材料贯】;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陶   侃   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着,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臻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资治通鉴》卷93)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辄朝运百于斋外/甓:瓦      
B.终日敛膝坐/危:端正
C.听事前余雪犹湿/听事: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
D.后正会/正会:正月初一聚会
2.分别比较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参佐或以谈废事者     
②如不佃而贼人稻  
自弃也 
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
A.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B.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C.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D.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3.比较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问其故
②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
③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
④ 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4.过尔优逸 ,恐不堪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过分地悠闲安逸,恐怕不能够做成大事
B.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不能做成大事
C.过分地悠闲,只怕不可以承担大事
D.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很难承担大事
5.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倘若是努力工作所达到的,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B.倘若是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C.倘若是自己劳动所得,东西即使轻微一些也一定高兴,慰问后甚至两倍三倍地赏赐
D.倘若是在协作中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再少,也在慰问后,成倍甚至两三倍地予以赏赐
6.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他管理众务,微服密访,都是这类做法
B.他综合治理,细微周密,都是这一类做法
C.他监督杂物,但作风细密,此类的作风多得很
D.他总理众务而作风细密,都像上述这类情况
7.下列对陶侃的为人做事评述概括较好的一项是( )
A.陶侃为人聪慧敏捷,恭谨从政,办公负责,作风认真,爱憎分明,禁赌罚懒,奖励劳动,拒礼推贿,重视农工,爱惜物资。
B.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奖勤罚嬉,劝农工,惜分阴,平时不忘“物尽其用”。
C.陶侃为人聪明敏捷,办事严肃认真,痛恨赌博,时时勤政爱民,作风俭朴,重视粮食生产,做到了“物尽其用”。
D.陶侃有政治家头脑和军事家作风,反对不正之风,工作平易近人,提倡节约,重视农业生产,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昊,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固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1.下列对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亲抚养    躬亲:亲自
B.慈父见背  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D.矜愍愚诚  矜愍:夸耀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密奉事孝谨闻/密祖母年高
B.有暇讲学忘疲/欲奉诏奔驰,以刘病日笃
C.非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乐乐
D.齐桓得管仲霸/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3.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5.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晓,言久疲惫欲眠,王始还宫。方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 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仍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是方食,其节坚贞如此。(选自《三藏法师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吾王遣法师来:告诫          
B. 仍上马数十匹:挑选
C.又大王修胜福:从前            
D. 弟子亦不敢障碍:阻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屈留法师引迷愚耳——久之,能足音辨人
B.请自思,相顺犹胜——夫晋,何罪
C.节志坚贞如此——工欲善
D.稽首礼谢云——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高昌时,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热情迎接,不仅派使者远道接引,而且与王妃等连夜在宫中读经等候。
B.麴文泰诚心向佛,敬慕玄奘,想要留玄奘在高昌国中供养,软硬兼施,但玄奘求法心意坚定,不为所动。
C.玄奘无法说服麴文泰放他西行,于是绝食以明其志,想要感动麴文泰,麴文泰终于同意放他走。
D.玄奘与麴文泰在高昌太妃面前结拜为兄弟,同意留在高昌讲经三年,待高昌为他准备好行装后,再度西行取经。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 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 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其所以微其意者——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通“弊”,弊端。
D.不其志气——称:相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势未可乘——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B.而归臣妾吴者——多市人之言语                              
C.而命仆妾之役——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D.而状貌乃如妇人女子——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
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
1.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