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 杭州仁和县(     )
(2) 以谢平奖进(     )
(3) 于是不复其相知(     )
(4) 所忧者气而骄(     )
2.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知:掌管,作……知县。(2)平昔:往常,过去。(3)冀:希望。(4)峻:高傲。
2.BD
3.(1)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不但一点儿没有特殊的礼遇,还非常严厉督查(考核)他的政务。
(2)凭鞠咏的才气,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4.担心他恃才傲物。
5.知人善任。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呜呼,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啐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哈然以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新官三日,知其所与。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其六籍、训万祀矣——炳:使……光大
B.于声音笑貌焉——暴:表露
C.其终能俗吏之所为也哉——肖:与……相似
D.于其,恭述圣训——行:品行
2.下面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朕亦一书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辄哈然欢——木欣欣向荣
C.君若惧人訾其书生者——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终之以失据——岂敢盘桓,有希冀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将要担任吏职,作者用皇上也自称为书生的事实来鼓励他,要他不为书生的称呼自卑,不怕嘲笑,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要混同于俗吏之流。
B.夏进士被选拔为知县,上任前跟作者和京师的朋友告别,一番言谈过后,作者和京师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书生,而不是一个平庸的官吏。
C.作者暗暗地观察夏进士,从他的言谈神色之间发现夏进士像是害怕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作者对此表示担忧。
D.文章中作者对夏进士能得到官职,为乡里增光表示祝贺,同时又担心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有进有退,所以写文章来鼓励他。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圣圣,愚益愚                
(2)于其也,则耻师焉              
(3)句之不知,惑之不解                
(4)小学而大            
(5)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选出下列加粗字与例句中的用法或以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明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C.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如土石何
3.指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其贤不及孔子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不拘于时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
6.本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                                                                                                          加以对比,论证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三段关于文章创作的短文,完成1-2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①。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韩愈《答李翊书》)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②。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迭。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於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 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③。(王安石《上人书》)
1.翻译文中划线的三句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韩、苏、王三人对于文章写作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人对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不相师                        耻:以……为耻
C.士大夫之                      族:家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4.翻译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                                                                                
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段落,回答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破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颁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而望
B.箕答运于渤海
C.衣水犀甲者
D.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4.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