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南省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心 危:高
B.多求兵马 率:大都,一般。
C.纲置上坐,问所疾苦 延:请
D.六者成败之几 几:通“机”,关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既见纲诚信,出拜谒 度我至军中,公
B.思爵禄相荣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C.公深计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D.余人受命部 杳不知其所
3.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A.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B.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C.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D.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夫之认为张纲劝降张婴只是缓解了一时之祸,并不值得效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原文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D
4.(1)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平民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或就职),后来司徒征召他做了侍御史。
  (2)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合道义的。
  (3)张纲单车独骑到叛贼营垒,劝谕张婴并使他降服,主张安抚(或消除)盗贼的人都把这夸作美谈。
5.【答案示例1】不同意。张纲能在“秽恶满朝,豺狼当路”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单车”入敌营,对张婴示以坦诚,晓以大义,并最终使之归降,其责任感和智勇胆识都值得称道。不应该简单地从“婴复据郡以反”的结果着眼予以否定。
  【答案示例2】同意: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让反叛的民众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难有顺从的意愿;让其受到恩宠,得到荣耀,很难期望他能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意向。张纲虽然有智有勇,但没有从根本上平息寇乱,以致在他死后,“婴复据郡以反”。(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注:骐骥,千里马。驽马,劣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质于秦,归/亡:逃亡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死
C.太子席而请/避:离开
D.行为道,跪而拂席/却:后退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 )
①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②避席而请
③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④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译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于”子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于蓝  
A.苛政猛虎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C.冰,水为之,而寒
D.舜发畎亩之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明而行无过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非能水也
D.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
B.外连衡而诸侯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4.下列对选文第四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使用“博喻”的手法,由感性到理性阐明事理,使人心悦诚服。
B.文段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针对学习方法,作者指出要善于积累,而贵在坚持、专心一致是就学习态度而言的。
C.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最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师”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而耻学于师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下列句中“乃”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乃”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觉得害羞,向官位高的人学习就近于谄媚。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他的才智反而一般人比不上。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时间很长了。
D.或师焉,或不焉——不知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4.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名城,***豪俊/隳:毁坏。
B.委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且天下非小弱也/一作难而七庙隳
B.万乘之势/以天下之士
C.而成败易变/秦以区区之地
D.序八州而同列/强国请服,弱国入
3.对下列各句加粗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匈奴七百余里
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
⑥序八州而同列
括四海
⑧陈胜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5.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帛食肉(衣:yì,穿)
D.鸡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树以桑    申之以孝悌
B.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之
3.下列各组织中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