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适:恰好B.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科:分派
C.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毕:全,都D.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殚:竭,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窃为大王不取也
B.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慧褒始舍于其址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以其无礼于晋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如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4分)
(2)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3分)
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   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
解析

小题:科:租税;
小题:A、被,表被动/认为B、在;C、因为D、所:动词涉及的对象,代词;
小题:D、“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错。
小题:无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凭兵役籍居住在京城。四岁时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他坐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他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诏命他进入京城学习。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连续升迁后任侍讲学士,并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针对时政得失,累计几千字,上奏朝廷。皇帝称赞他写得好。
弘治十七年,朝廷重建阙里庙竣工后,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书说: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子已枯死,秋天的庄稼还没有下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人面露饥饿的脸色。盗贼遍地都是,青州更加严重。南方逃难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粮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被欠几年的薪俸。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那么虽久在官府,每天审理奏疏,仍然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费用无度,差役频烦,赋税重叠。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的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宁死也不去。权贵豪门之家,田产跨过郡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的人,假借皇亲仆从之名,常常在水陆关卡和都会大开店铺,搜刮商税。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更有织造府内官,纵容奴仆肆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贫民都处在骚动不安的境地,这是臣亲自看到的另一种情况。
民间的实情,郡县官员却不能了解;郡县的实情,朝廷也不能了解;朝廷的实情,深宫中的皇帝不能了解。起初是包容而隐瞒,最终却是有意蒙蔽。起初因容忍隐瞒的祸患很小,若被蒙蔽祸患就很大了。臣在山东时,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但是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可是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受到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废止。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确实务必施行。皇帝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这时,皇帝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言来供皇帝采纳,对于时政的弊端必定尽力建言劝谏。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大多由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问之,乃继母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重荣起于军卒,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契丹数遣使责高祖,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因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 (3分)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处理政事也能明断。在处理父母诉讼儿子不孝的案件时,他巧妙地审查,发现了继母虐待诬陷儿子的真相,呵斥了继母。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是因为他对晋国忠贞不渝,不惜对抗高祖的命令,但是高祖始终对他无可奈何。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虽然安重荣反复挑衅触犯契丹使者,但是契丹知道他又反叛之心,希望从中得利,因此没有对他发怒,最后安重荣果然叛变了。
D.安重荣虽然对朝廷向契丹俯首称臣强烈不满,但是他一直与高祖离心离德,最终没能够发挥自己的勇武与才智效命国家,反而造成分裂与动乱,身败名裂,令人扼腕。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2)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求人可使报秦者
B.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C.在郡五年,坐法免官。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宋均十五岁时继承父亲任郎官,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因此做官后得罪了很多人。
B.宋均调任辰阳做官时,反对迷信,杜绝一切过分的祭祀鬼神活动;任上蔡令时体谅百姓丧葬奢侈是因为不懂礼仪,不执行朝廷严厉惩罚的政令。
C.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设置槛阱滥加捕捉,反而给百姓带来灾难;他提出解决措施是撤除槛阱,免除不合理的赋税。
D.尽管宋均曾经触犯法律,但仍然深受皇帝赏识。他任地方官有治绩,在尚书令任上又正直敢言,虽然多次请求辞职,,皇帝仍然优厚待遇,委以重任。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2)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注]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
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小题1:朱家对滕公谈话的内容,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忌恨壮士,逼得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的缘故
B.臣下为主子效劳,这是他的职责,季布为项羽困迫刘邦,不当追究
C.正因为季布很贤能,这才引起皇上的忌恨
D.对季布追捕过急,实际上是逼他去帮助敌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善于用兵,而又能刚能柔,身受屈辱,隐忍以待。
B.朱家要救季布有两种办法:一是送他到匈奴或南越,这势必要帮他们侵扰中原;二是请刘邦赦免他,则自己要冒灭族的危险。冒险用第二种办法,说明朱家明大义。
C.高祖起初悬赏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为项籍、项羽叔侄所用,并多次使他困迫。
D.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好侠仗义,一定是把季布藏起来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贞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③。”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④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注] ①干局:才干气度。②簿最:公文簿册的总括提要。③刑:通“型”,典范、规范、规定。④取调:指被选荐者获取委任。
小题1:以下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小题2: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事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的明君风范。
D.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使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小题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 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 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 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