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松风阁记(一)[明]刘基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松风阁记(一)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③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④?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二)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之为明。有声,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④《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得其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 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走:淌过
D.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听之者,耳为之聪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一)文中第四、五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一)(二)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污浊)
小题2:C(①写声音的来源 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 ⑤写游松风阁的感受)
小题3:A (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参考译文:
(一)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附于其它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太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附借着物体而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惊惧,全都是随从它所依附物的形体而发出的。土山石崖雄壮而高大,风即使依附于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翻滚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依附于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而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舞姿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怡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
会稽山上的金鸡峰,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因酷热而苦恼,冬天不因严寒而恐惧,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我感到快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而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来表示清高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二)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面,活水源的上头。我今年春天初到那里,停留了两天,不巧遇上下雨,只听见波涛的声音整天整夜地响个不停,而未能完全观赏到这里美妙的境界,到了这一次,来来往往在松风阁上住了十多天,于是得以详尽地知道这里变化多姿的情态。
原来阁楼后边的山峰,独立高耸在群峰之中,而大松树又生长在峰顶。仰头观看,如同羽毛装饰的车盖遮在头顶上。每当太阳挂在天空正中的时候,就有风吹拂着树枝,松树就像龙在飞翔凤在起舞;树影洒落在阁楼的房檐和屋瓦上,金黄的和碧绿的光影交相辉映,编织成彩色的锦绣。观看到这种景象的人,眼睛都因它而更加明亮。还听到一种声音,像是下起阵阵大雨,又像是涧水冲激着崖石,有时又像战马飞快地奔驰,像刀枪剑戟互相碰撞;忽而又发出像草虫急促的细声鸣叫,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像是很远又像是在近前,简直无法形容它们的情状。聆听到这种声音的人,耳朵也因它而更加聪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松风阁记(一)[明]刘基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①。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②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③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崇祯进士,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后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狼兵:明代以广西狼人组成的军队。狼人指明清时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③唐藩自立:指明藩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一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奇其才奇:对……感到奇异
B.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间:参与
C.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缀:牵制
D.大帅购天一甚急购:悬赏捉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麾下狼兵哗于途②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B.①以与他县相犄角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C.①我不死,祸且族矣②臣死且不避
D.①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②觉今是而昨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很有才华,而且重视品德修养,曾说“一个读书人,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面对贫寒的家境,家人既怨且叹,而江天一却不以为意。
B.同郡佥事金声非常赏识江天一,把抵御哗变“狼兵”一事交给他,江天一率领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哗变的“狼兵”展开激战,徽州城得以平安。
C.江天一被清兵俘获后,有人想放掉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表现了牺牲自己保全族人的品德;总督本不想问罪,但他义愤填膺,大声痛斥,最后坦然赴死。
D.本文中心明确,选材严谨,无论写江天一的贫而好学、深沉多智,还是写他的英勇抗清、大义凛然,都围绕江天一优秀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民族气节来写。
小题4:翻译。
(1)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高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失其所与,不知太子乃与见王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也?”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遏,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全祖望《梅花岭记》)
小题1:下列旬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誓与城为殉殉,殉难
B.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克,火败
C.承畴火恚恚,怨恨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旧,老交情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余局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史可法的“浩然之气”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②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及以衣冠葬之。③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④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⑤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州城破之时,史德威被诸将所拥而行,未能帮史可法以死殉城。
B.从文中记述有人传言史可法未死的事实看,史可法舍生抗清、誓死殉城,深得人们拥戴。
C.孙兆奎对洪承畴的反问,目的是用洪承畴的未死来证明大江南北的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D.从文中的议论部分来看,作者认为未死传言、神仙之说纯属画蛇添足,对此持一种批评态度。
小题5: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希文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②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②敖仓:粮仓。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领:治理,管理。
B.希文乃纵民竞渡纵:放纵,任由。
C.又新敖仓吏舍新:修缮,翻新。
D.皆欲以发有馀之财发:分发,发给。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粟及募民存饷存饷:指开展救济工作。
B.文正乃自条叙条叙:指上书逐条陈述。
C.日无虑数万人无虑:没有忧虑。
D.两浙唯杭州晏然晏然:安然无事。
小题3:对下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殍殣枕路:饿死的人倒卧在道路上。
B.工作鼎兴:工作起来大有兴趣。
C.不恤荒政:不顾救济灾荒的政事。
D.嬉游不节:娱乐游玩不加节制。
小题4:文段中提到的范仲淹,是         (朝代)的名臣,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           》,这篇文章是他应好友          之约而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表达中范仲淹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他的谥号为         ,选文段首的“皇祐二年”,其中“皇祐”是         。(每空1分,共7分)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6分)
(1)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2分)
(2)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2分)
(3)荒政之施,莫此为大。(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备:完备,周到。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曾:曾经。
C.晋鄙嚄唶宿将宿:旧,老。
D.请数公子行日数:计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②所以遣将守关者……
B.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①无他端,而欲赴秦军②公子往而臣不送
D.①蠃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记述的是魏公子夺晋鄙军、却秦救赵一事,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的急人之困和侯嬴的足智多谋。
B.选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的同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C.选文生动详细地描述了信陵君破秦兵救赵国的战争过程,表现出了信陵君卓越的军事才能。
D.侯嬴设奇计帮助信陵君从窘境解脱,自己却陷入“自刭”的绝境中。侯蠃用“自刭”的行动表明对信陵君的忠义,更可见信陵君之“得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