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童心说(节选)[明]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 本来。 .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都说假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答案

1. C。著:显现。
2. B。①说的是童心不能被否定。③⑥说的是童心丧失的结果。
3. B。 “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4.(10分)
(1)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处理政务上,政务就会失掉根基。
译出大意给2分;“见”“政事”“根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于是天下的至理名言淹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
译出大意给2分:“至文”、“湮灭”、“假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龙洞山农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人心本性怎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而追逐美名的***必然取代童心;同时成人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卑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他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学者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遮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学者们呢?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处理政务上,政务就会失掉根基;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轮美奂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信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丢掉以后,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了。
既然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语言虽然说得精巧,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人就会高兴;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又有什么必要来辩白真伪呢?于是天下的至理名言淹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童心说(节选)[明]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子。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以三矢赐庄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3分)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3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二“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巴金的《家》,请根据你对《家》的理解,续写下列空白处。(4分)
《家》是控诉书,巴金控诉了                                ;《家》是宣判书,巴金指出了                        ;《家》是进军的雄壮的乐曲,巴金奏出了                        。总之,《家》既是旧制度的葬歌,也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三槐堂铭(节选)
苏轼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呜呼休哉!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稍微B.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C.呜呼休哉休:美好D.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 游:交往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困于蓬蒿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则移其民于河东
C.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D.盗跖之寿,孔、颜之厄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3:
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4分)
译:                                                                     
                                                                         
②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4分)
译:                                                                     
                                                                         
③而栖筠之子吉甫,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4分)
译:                                                                      
                                                                         
小题4: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懿 敏 公 之 子 巩 与 吾 游 好 德 而 文 以 世 其 家 吾 以 是 铭 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求我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皵,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戢:收藏(兵器)
B.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櫜:口袋
C.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务:从事
D.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恤: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②使务利而避害
B.①于是乎有刑不祭②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C.①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②犬戎氏以其职来王
D.①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②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小题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段句读正确的是(   )
A.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B.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C.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D.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4分)
                                                                             
                                                                            
(2)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4分)
                                                                             
                                                                                
(3)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
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初,裒总角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骇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于是改授都督徐兗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兗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晋书·褚裒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目:观看,注视B.谢安亦雅重之,重:重视
C.裒总角诣庾亮诣:拜见D.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升:提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即以和为尚书令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言其外无臧否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
译文:                                                               
2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
译文:                                                               
3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