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文章繁简[清] 顾炎武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惩:劝戒制止B.有生鱼于郑子产馈:赠送
C.校人烹之,命曰反:反而D.故其事多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郁:晦涩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写文章的主张的一组是(   )(3分)
①作书须注 ②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③《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 ④不简于事而简于文 ⑤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⑥且文章岂有繁简邪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③④⑥v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3分)
译文:                                                                                    
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3分)(5.(1) (3分) 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谓、既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 (3分)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情、此各1分,判断句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了文言通假。反:通“返”,回去。此题较易。“反”通“返”在文言文中很普遍。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列举现象;③是《史记》“繁”的妙处,是论据;④是对《新唐书》“简于文”的评价,是论据。排除含①③④的选项即得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谓”解释为说、认为;“既”解释为已经;第二句时注意“情”解释为“情态、感情”“此”解释为这是,同时注意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韩愈作《樊宗师墓铭》写道:“古人写文章必定自己遣词造句,后来水平低写文章不能自己创作的人就去剽窃盗用他人的。后人总是向前人公开抄袭搬用,从汉朝到现在都是这样。”这很准确地说中了现在文人的毛病。至于宗师的文章,在劝诫制止当时人的过失时自己却也犯了过失。写作文章必须作注写清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情况在秦汉以前还是做得很好的;至于现在的人写作文章却没有作注以致读者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是因求简而得繁,两方面都有失误。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意思,不必评说它是繁还是简。(如果)对言辞繁简的评说兴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记》中纷繁详细的描写必定胜过《汉书》简陋单薄的叙述。《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说的话)转告诉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见《孟子•公孙丑下》)这里不需要重新写出齐王的话,可是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齐国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什么人,他说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塘的人却把鱼烹煮了,回来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悠然地游往水深处而消逝了。’子产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来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写进(文字俭省的)《新唐书》,对“齐人”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他的妻子怀疑他,就悄悄地查看他”;对“子产”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小吏退出后嘲笑子产”。(只概括成)两句话罢了(言:话)。所以,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于简洁。
刘器之说:“《新唐书》叙述事情喜好言辞简略,所以它叙述的事情大多晦涩不明晰,这是写作史书的弊病。况且写作文章,哪里存在刻意去追求繁复或简洁的做法呢?古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认为写文章,就如同风从水面上吹过,自然而然地形成波纹;如果不是自然地形成,而是有意地追求繁复或简洁,那么就会出现弊病了。当时(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说:“《新唐书》所叙的事情比起《旧唐书》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却比《旧唐书》简略。”《新唐书》比不上古人史书的原因,它的病根正在这两句话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文章繁简[清] 顾炎武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小题1: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小题2: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人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望报乎岂:为何B.何来王谒:拜见
C.见滕公适:恰好D.王慢无礼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④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B.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袴下爬了过去,众人嘲笑他胆小。
C.到达南郑时,韩信看到许多将士逃跑了,心里害怕汉王责备他,也赶紧逃跑离去。
D.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3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论语·为政篇》)
小题1: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不能苛求      方面的享受,而应该注重     方面的培养。(2分)
小题2:孔子认为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请结合上文加以简述。(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
【注释】 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2分)
                                                                                       
小题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渊明不解音色,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善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饮辄尽造:置备
C.耕自资,遂抱羸疾躬:亲自
D.毕,还复之著:穿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乡邻之所贵②既自以心形役
B.①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②鸟倦飞知还
C.①亲老家贫②引壶觞自酌
D.①郡将候潜,值酒熟②实迷途未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自幼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C.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D.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回家,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