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渊明不解音色,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学善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饮辄尽造:置备
C.耕自资,遂抱羸疾躬:亲自
D.毕,还复之著:穿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乡邻之所贵②既自以心形役
B.①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②鸟倦飞知还
C.①亲老家贫②引壶觞自酌
D.①郡将候潜,值酒熟②实迷途未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潜自幼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C.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D.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回家,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他对亲戚朋友们说:“我想要用弹琴唱歌来作为贫居(隐居)生活的费用,做得到吗?”(“弦”,“资”为重点实词,语义通顺。)(2)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情感,但申诉不被允许。(“但申诉又得不到准许”也可))(要点:“则”、“告诉”翻译准确,句意正确)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造:到……去。根据前句“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就可推测出此句中“造”是“到……去”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均表被动,B①表转折②表承接,C①因为②表目的,D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助词。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是征,陶渊明并没有去就职。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弦”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资”解释为费用;第二句时注意“则”解释为却,“告诉”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陶潜,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屋旁有五棵柳树,就用“五柳”做他名字了。先生安闲文静,沉默寡言,不慕荣誉,也不追逐利禄。爱好读书,却不怎么讲究对于字句的理解,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的就备酒请他去喝。他一去就要喝个痛快,图个大醉。醉了就回家,一点也不留恋。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世俗得失,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度过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在私下巴结长官。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一次,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陶潜从少年时就喜欢读书,也爱闲静,打开书卷,读书有了感悟,便高兴地忘了吃饭。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就像羲皇。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1)陈亢: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小题1:下列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B.在教学内容上孔子重视师教与礼教,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教学生立身处世。
C.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不学礼,就无法独立生活。
D.本章还说明了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小题2:陈亢说自己“问一得三”,这“三”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抨击
B.以敌之出没恣:任凭
C.《巷伯》之刺而下刺:讥刺
D.岂皆古之声也哉?中:不高不低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  )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③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④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⑤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⑥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炼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
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
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宗旨,沈炼之诗文﹑屈原之***﹑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
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
小题4: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3分)
②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列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限断6处)
张 仪 已 学 而 游 说 诸 侯 尝 从 楚 相 饮 已 而 楚 相 亡 璧 门 下 意 张 仪 曰 仪 贫 无 行 必 此 盗 相 君 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徵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贫民艰生计,重利而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选自《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 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知县山东发:出发
B.穷窝顿诘:查问
C.责属吏清滞狱:案件
D.重利而伦常薄:轻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文耕“崇正学、挽浇风”的一组是(  )(3分)
①服膺宋儒之学 ②治盗必真心卫民 ③故教化不可不先  ④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 ⑤断狱宽平 ⑥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文耕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邹平知县。但他觉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职。因为辞官牵累,又不能回家。巡抚大吏听说他有才干重新起用他补任邹平知县。
B.李文耕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
C.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善于捉拿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并多次亲自巡查。结束任职时,邹平地区的盗贼踪迹消失。
D.李文耕调任浙江盐运使,当时浙江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他就责令富商领盐到家,不准以积压为借口贱价私卖,盐税才渐渐充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 
                                                           
⑵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非 相
《荀子》(节选)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也?
【注】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世俗之             称:称呼。
B.无为君子也害:妨碍。
C.直将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差:区别。
D.然则从者将孰也可:认同,赞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  )(3分)
A.相人形状人非生而知
B.中人羞以为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弃其亲家欲奔之者后人哀之不鉴之
D.天下之杰其闻道固先乎吾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  )(3分)
①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④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⑤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2分)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