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题3分)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题3分)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迫逼,令其转徙卒:通“猝”,突然
B.太府之帛为殚:竭尽
C.帝其直嘉:赞赏
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讽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政养人本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陛下欲何方赈之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宋璟闻叹曰②王笑而不言
D.①后皆有闻时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                    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          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    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小题5: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5分)
(2) 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希望(陛下)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犯下的过失)得到补偿,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2)(突厥)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如果(他们)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凭什么来防备呢?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讽:规劝。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知道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B 连词,表目的,来;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介词,在/介词,表对象。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④不是直言,⑤和“进谏”无关,⑥表明正直仁爱,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文意应该是“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欲——愿望,除——停止,收之桑榆——(犯下的过失)得到补偿。(2)若——如果,何以——凭什么。
【参考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群心动摇,众说纷扰。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赐物五十段。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魏知古所推荐的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来都名噪一时。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题3分)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宪,飞爱将也。飞破曹成,宪与徐庆、王贵招降其党二万。有郝政率众走沅州,首被白布,为成报仇,号“白巾贼”,宪一鼓擒之。飞遣宪复随州,敌将王嵩不战而遁。进兵邓州,距城三十里,遇贼兵数万迎战。与王万、董先各出骑突击,贼众大溃,遂复邓州。十年,金人盟入侵,宪战颍昌、战陈州皆大捷,复其城。兀术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县,杨再兴与战,死之。宪继至,破其溃兵八千,兀术夜遁。宪将徐庆、李山复捷于临颍东北,破其众六千,获马百匹,追奔十五里,中原大震。会秦桧主和,命飞班师,宪亦还。未几,桧与张俊谋***飞,密诱飞部曲,以能告飞事者,宠以优赏,卒无人应。闻飞尝欲斩王贵,又杖之,诱贵告飞。贵不肯,曰:“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时又有王俊者,善告讦,号“雕儿”,以奸贪屡为宪所裁。桧使人谕之,俊辄从。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徒自相攻发,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属吏王应求张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俊不听,亲行鞫炼,使宪自诬,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宪被掠无全肤,竟不伏。俊手自具狱成,告桧械宪至行在,下大理寺。桧奏召飞父子证宪事。帝曰:“刑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桧诏召飞父子至。万俟卨诬飞使于鹏、孙革致书宪、贵,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规还飞军【注】。其书皆无有,乃妄称宪、贵已焚之矣,但以众证具狱。语在飞《传》。宪坐死,家赀。绍兴三十二年,追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赠宁远军承宣使,录其家。
(节选自《宋史·张宪传》)
【注】还飞军:绍兴七年三月,岳飞对张浚、秦桧的作为不满,就报请解职为母守孝,未得高宗允许,就“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金人盟入侵渝:背叛
B.属吏王应求张俊白:告诉
C.桧诏召飞父子至矫:假传
D.宪坐死,家赀籍:凭借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宪被奸人构陷的一组是(3分)
①命飞班师,宪亦还                 ②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    
③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         ④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⑤勿妄追证,动摇人心              ⑥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宪英勇善战,功业卓著。岳飞打败曹成以后,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了曹成的党羽二万人。随后张宪又一举擒获声称要为曹成报仇的“白巾贼”郝政。
B.张宪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因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处治。在严明执法方面,岳飞对张宪的影响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
C.张宪面对拷打,威武不屈。张俊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但张宪终究没有屈服。毫无结果之下,张俊亲自制造冤狱,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狱。
D.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为了达到谋害岳飞目的而又不让皇帝产生怀疑,他和张俊以优厚的赏赐为诱饵,寻找能报告岳飞事情的部下,但未能得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2)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予记之属:请托B.辟而之即:走近
C.其应五方:方法D.安石声誉未振:(引起)震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于其身也,耻师焉
B.少王安石游臣尝从大王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修其政日削月割,趋于亡
D.自以为不足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2)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辱矣。” (论语·里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小题1:从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和子游的话中可以看出儒家什么样的交友观?(1分)
小题2:谈谈你对孔子以“匿怨而友其人”为耻的看法。(4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标志。
B.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炽:强盛。
D.寒者不得以为襦襦:短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喜雨亭命名缘于当地遇旱喜逢大雨,而恰逢该亭落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B.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雨”命名的习俗古已有之。
C.文章说明了雨水对于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乃至官吏安逸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了作者重农和富民的思想。
D.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2分)
(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2分)
(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的文言小段。
范式言而有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